(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VIP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析。 明确:(1)对比手法。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2)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新麦成熟,外孙们主动帮自己收麦的欣慰喜悦之情。“新麦继陈谷”体现了丰收的喜悦,是物质上的富足;“赖”字展现了精神上的满足。 ②对外孙们辛苦劳作的怜惜和疼爱之情。作者做饼、沽酒慰劳辛苦忙碌的诸外孙,“急炊”“多博”表现了作者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③对外孙们忙完农事后不顾辛劳迅速投入到吟诗作赋中的怜爱和欣慰之情。“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④结合苏辙的晚年遭遇,其背后也可能暗含了他自己早已主动疏离甚至不关心官场的深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 《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这首诗作,就是当时的农人在田野间采摘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 《诗经》六义 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 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表现手法(根据朱熹《诗集传》)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倾听民歌,如同倾听祖先诉说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梦。为他们的热情、豪放,为他们的勤劳、慷慨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对他们在爱情上的含蓄和忠贞不渝而感到万分羡慕。也许他们一贫如洗,也许他们不得不背起凤阳花鼓,流浪四方。但是,劳动者,唯有从你们心底涌出的歌声,永远被后人传唱。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思考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明确: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思考2:《芣苢》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②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③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l5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