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相移及相移插值方法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1卷 第 2 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Vol.21, No.2 2012年6月(205-212)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un., 2012 薛花, 赵宪生. 改进的相移及相移插值方法研究[J].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2, 21(2): 205-212. Xue H, Zhao XS. Improved phase shift and phase shift interpolation method research[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2, 21(2): 205-212. 改进的相移及相移插值方法研究  1 2 薛花 ,赵宪生 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760 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 摘要:为了对复杂地质体实现精确的偏移归位,在使用相移与相移插值方法时,成像质量和计 算效率这两个因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为此针对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相移及相移插值方 法进行了如下技术上的改进:讨论空间域内的动态边界吸收法;首次提出波数域滤波方法,这 两种方法有效克服了端点效应并使计算效率显著提高;阐述小速度偏移方法并对相移因子进行 分析实践证明二者明显改善了偏移剖面的成像质量。 关键词:相移;端点效应;波数域滤波;小速度偏移;相移因子 文章编号:1004-4140(2012)02-0205-08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构造地区,波场成像技术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也是地震 资料处理和解释中非常重要的因素。20 世纪 70年代初 Claerbout 等[1]最早提出了波动方程 偏移技术,得到了倾角不大,横向速度变化小的成像方法(有限差分法)。1978 年 Stolt[2] [3] 提出了频率-波数域偏移方法,计算速度快,但变速困难。1978年 Gazdag 提出了相移方法, 1984 年他还提出了相移插值法偏移[4],可实现地震波场的纵、横向变速(相移与相移插值 法)。与 Claerbout 有限差分相比,相移波动方程偏移色散弱,稳定性好,不受地层倾角的 限制,但在波场下行延拓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边界效应,致使强干扰同相轴的出现。针对 边界干扰,1979 年 Dubrulle 等[5]提出了边界补零法消除,但计算工作量大,1984 年 He 等[6] 提出空间域边界吸收法,这种方法计算量由于是在空间域进行,需要反复进行正、反傅里 叶变换,效率低。1992 年贺振华[7]提出在相移偏移中消除周期效应或折返效应的简单方法 即补零法,此法简单有效,但对计算机内存的需求较大,计算效率很低。 本文提出的改进相移及相移插值方法,针对端点效应问题,采用动态边界吸收法和波 数域滤波方法有效克服了端点效应产生的干扰同相轴,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并对低速偏 移和相移因子分别进行分析,有效改善了剖面的成像质量并提高了计算精度。 1 空间域吸收方法研究 在进行地震记录的偏移处理时,对剖面端点的波场,偏移会产生端点效应,由于剖面 的有限性,半圆的一部分出现在剖面中,另一部分出现在剖面的另一端形成干扰,这种干 扰有时称为端点效应[7],也有人称它为折返效应(Wraparound)或周期性干扰同相轴,它是 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在相移偏移中我们通常采用动态边界吸收法 收稿日期:2012-02-17。 206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1卷 来解决端点效应问题。单个延拓步长内的成像过程如图 1 所示,这里每向下延拓一步附加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