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基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机化学定义:研究有机化合物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变化规律和方法学科学。 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专业课; 是药学、医学、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环境、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今天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因为他们发现和研究了绿色荧光蛋白。 氢键对互变异构平衡的影响 ——2.非共价作用与性质的关系 氢键对酸性的影响 ——2.非共价作用与性质的关系 天然化合物中的氢键举例—— 蛋白质结构中的氢键 核酸结构中的氢键 ——2.非共价作用与性质的关系 (2)偶极-偶极作用力(极性分子) 极性大的分子,偶极-偶极作用力大,溶沸点高,水溶性增强 (3)范德华作用力(非极性分子)-短程力 极化率越大,分子的接触面积越大,范德华作用力 越大。溶沸点越高。 吸引或排斥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太近,表现为排斥作用。 ——2.非共价作用与性质的关系 沸点 分子的极性、分子量、分子接触面积、氢键 ——2.非共价作用与性质的关系 熔点 分子的极性、分子量、分子接触面积、氢键、 分子对称性 m.p. -138.9 oC -105.5 oC b.p. 3.7 oC 0.9 oC ——2.非共价作用与性质的关系 溶解性 General Rule: 相似相溶原理 (like dissolves like) 质子性溶剂— H2O, ROH, NH3, RCOOH 极性溶剂 非质子性溶剂— 丙酮、乙醚、 DMSO、 DMF 非极性溶剂— 烃类:石油醚,苯,氯仿,四氯化碳 有机溶剂 ——2.非共价作用与性质的关系 六、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立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分子稳定性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生物活性(反应停) 反应停的结构:(5327ce16865c910b972b43a8.jpg) 六、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立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第一章重点讲解问题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价键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和官能团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 共价键,(2) 非共价作用 (3) 结构异构 作业 1: 查阅有关书籍和文献,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并就发展历史中你所感兴趣的一个发现作简要介绍和评述,或著名有机化学家的生平作简介。 字数要求在800字以内, 第三周交。 阅读教材第一到第四章,并查阅参考书,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出发,简要概括各主要官能团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建议列表,并对性质与结构特征的关系加以简要说明,第五周交)。 作业 2: 预习内容 1、有机化合物命名的一般步骤怎样?基的概念与烷烃、环烷烃的命名。 2、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构象概念,如何进行构象分析? 3、碳氢化合物的稳定性如何?环的稳定性与拜尔的环张力学说。 4、饱和碳氢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何规律? 有机化学 佘志刚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有机化学研究所 天然产物研究室 * 小 结 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反映了键的强度,即分子的热稳定性; 键角反映了分子的空间形象; 键的偶极矩和键的极化性反映了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和它们的物理性质。 五、Molecular Orbitals Molecular orbitals belong to the whole molecule s bond: formed by overlapping of two s orbitals Bond strength/bond dissociation: energy required to break a bond or energy released to form a bond In-phase overlap forms a bonding MO; out-of-phase overlap forms an antibonding MO Sigma bond (s) is formed by end-on overlap of two p orbitals A s bond is stronger than a p bond Pi bond (p) is formed by sideways overla

文档评论(0)

00044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