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 白细胞检查
1、 白细胞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2、白细胞分类计数
(Differential count, DC)
(2)淋巴细胞(lymphocyte, L)
(1)粒细胞(granulocyte, GRAN)
(3)单核细胞(monocyte, M)
;▲[标本的采集] 同红细胞计数。
非空腹采血。
血液分析仪法:抗凝静脉血2m1;
手工法:
非抗凝末梢采血80ul。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肝素抗凝剂采集血液,因其可引起白细胞聚集。
剧烈运动、饮酒、情绪突然变化可使白细胞计数增高,采集标本时应予注意。
;
[参考范围]
白细胞分类计数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Nst) 0.01-0.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 0.50—0.70
淋巴细胞 (L) 0.20—0.4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0.01
单核细胞(M) 0.03—0.080;;;[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中性粒细胞增多指N﹥0.7见于:
[生理性]
消化时、妊娠、胎儿及新生儿、剧烈地运动等。
;[病理性]
A、急性感染或炎症
B、严重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C、急性溶血
D、急性大出血
E、急性中毒
f、 恶性肿瘤
G、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增多指N<0.5。
[临床意义 ]
1 ) 某些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伤寒)。
;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慢性理、化损伤。
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等,X线的长期接触。;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eosinophil,E
[参考范围] (0.05-0.5)
;[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意义较小。
;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Ⅰ.生理性增多:
出生后4—6天的婴儿至6-7岁的儿童。
;Ⅱ、病理性增多
1)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
2)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等血液病 。
;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
(1) X线照射等。
(2)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细胞;病理性增多
1、感染性疾病:疟疾等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细胞性白血病等。
单核细胞细胞减少 :临床意义较小
;(二)外周血白细胞形态
[标本的采集]
非空腹采血。末梢采血或EDTA抗凝全血。
;[注意事项]
防止标本凝血、溶血和制备良好的血涂片是准确识别红细胞各种形态的先决条件。
[参考范围]
N、E、B、L、M形态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象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超过5%称为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意义常见于:
1、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2、核象左移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
3、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容易见到核象左移。
; 核象左移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反应能力的估计具有一定的价值。
1、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轻度核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
; 2、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
高,中度核左移及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3、白细胞数并不增高甚至减少,但有显著核左移及中毒性改变,表示病情极为严重。; (2)核象右移:
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的意义;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①中毒颗粒
②空泡变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