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分离个体化.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春期分离个体化:临床实务与文化思考 贾晓明 分离与个体化是一生的过程 Mahler等人(1975)认为分离一个体化的过程: 既是一个发展阶段 又是一生的过程 它不是直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 分离个体化的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Blos认为青少年必须经历第二次的心理分离与个体化过程 第一次断乳 第二次断乳 0-3岁 12-18岁 身体与心理的分离 心理的分离 原生家庭 父母 个体 原生家庭 父母 个体 第二次分离与个体化是通过退化完成的 Blos又指出: 青少年将早期的客体关系重现,回到幼儿期依赖与独立的矛盾中去 此时青少年处于矛盾之中: 一方面要面对失去客体连结的害怕与恐怖,希望能够与母亲紧密结合 另一方面又因害怕被控制,失去自主性,而希望和父母保持距离。 在这种矛盾中,青少年再一次确认了自我意识,顺利的完成了分离的过程 第二次分离与个体化的主要任务 对儿时至今曾经不断内化的父母形象做新的、合理审查,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 不再被内化的价值观束缚 青少年重新建构一个独立的自我 在家庭以外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Josselsn青少年第二次的心理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 分为四个阶段: (1)分化(differentiation) (2)实践(practicing) (3)和解(rapprochement) (4)情感客体恒常(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 (1)分化阶段 青少年意识到父母和自己是不同的 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空间 不喜欢和父母出行 叛逆以此表明自己有独立见解,与父母不同 (2)实践阶段 在言谈举止中,刻意地表现出与父母的不同 将生活重心转向自己的同伴,以此达成与父母的心理分离 遇到事情尝试自己解决,或者找同伴解决,不断挣脱父母的管教 (3)期待和解阶段 体验到矛盾的情感: 既想追求自主,又怕与父母分离 在学业上、交友上、情感上不断遇到挫折,期待父母的帮助 有人回头找父母商量:得到父母的支持,但依赖父母 有的则一直独自处理问题,缺乏经验,不断受挫 (4)个体化阶段 青少年完成个体化任务 建立了一个内在稳固的个体性 自己选择升学志愿,做好准备离家读书 做好准备离家工作 有较稳定的同伴关系 和解阶段最关键 Josselson(1980) 强调: 和解是分离-个体化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阶段 也是四个亚阶段中,最艰难的阶段 在与父母分离后,青少年一有所获,就会回头确认父母是否仍在原处,他们希望可以继续得到父母的爱与认可 这种矛盾的心理会持续好几年,这是分离-个体化发展最为艰难的阶段,也是亲子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父母关系的矛盾状态 许多子女与父母很难达到共识 有些子女义无反顾地去实践,但多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相应的指导,在青春期的成长中遇到许多挫折而又没有顺利的解决 有些遇到困难后寻找父母帮助,但又全部交给父母来安排,由父母决定,导致对父母的依赖 最理想的父母角色--时进时退 Anna Freud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最理想的父母角色 时进时退(To be there, to be left ) 这样的亲子距离是青少年发展事业及人际关系最有利的距离(惠风,1995) 并不是切断与父母的关系,只是不再将父母作为自尊的来源(孙世维,1997) 父母两种自主性的支持方式 (1)促进青少年独立的表达、思维和决策: 即使别人不喜欢也应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尽可能为孩子提供选择机会 较少坚持控制和权力 能够帮助孩子探索他们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和兴趣,并鼓励孩子按照这些价值观和兴趣进行活动。 (SoenenS et al.,2007) 分离个体化中的几个相关问题 (1)边界 边界 边界的功能:分离与连接 边界的保持 (2)亲密关系与羞耻感 *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人类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种归属和去爱别人的需要,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关系为亲密关系。 这种相互依赖是强烈的(对彼此都有显著影响的) 经常的(经常影响彼此的) 多元的(影响彼此的方方面面) 持久的(影响彼此很长时间的) (Kelley et al, 1983, p. 38) 。 亲密关系的特点 持久的行为上的相互依存 经常的相互作用 情感依恋 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感 关于羞耻感 羞耻:韦纳(Weiner)把它描述为是个体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时,而产生的指向整个自我的痛苦体验。 韦纳认为羞耻方面的情感对退缩和抑制行为有增强作用。 * 关于羞耻 在羞耻时,人们关心的目标是直接针对完整的自我,这一完

文档评论(0)

186****64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