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chuan Buil ding Sc i ence 第36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 08 10 作者简介:方 舟(1985-,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 i:lqq .co m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方 舟,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一些历史建筑再利用实例的分析,结合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对保护城市历史和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城市文脉与记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1006-216-05 So m e idels about architectural adaptive reuse F AN G Zhou ,Z HOU Bo (A rchitecture and Env iron m ent Co llege ,S i chuan U niversit y,Chengdu 610065,Chi na Ab stract :T his a rti c l e ,co m bi ned w it h t he w riter s desi gn practices ,represents an analysis on so m e current practices regard i ng the reuse of h i stor i ca l arch itect ure ,and fi na lly renders a ser i es o f propositi ons and t houghts on t he protection of c ity s h istory and t he adapti ve reuse o f arch itecture .K ey w ords :h isto rical bu il d i ng;adapti v e reuse ;context and m e m ory ;parti c i pate i n 0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历史建筑不是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迹,而是泛指所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具有能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建筑风格,某一特定建造背景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史,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如果某些建筑的存在能够唤起我们对城市过去的记忆,那么它们就值得保护下来,作为城市发展史中的坐标点,标注着我们的城市是怎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包括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追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1 建筑的 适应性再利用 概念 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Architectura l Adapti v e Reuse这一概念早在1937年就出现在美国的 住宅 与花园 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的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但它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过去的30年,在我国则要更晚。其含义是指 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合新的使用方式和内 容,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 [2] 。其中, 适应性 并非是指建筑自身的适应力,而是指通过人为的介入改建,使旧建筑 适应 某一新的用途,同时又保留其过去的一些风貌和性格。而 再利用 主要是指旧建筑本身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建造意义,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但因为看重其在某些方面的价值,使得人们乐于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进行改建,让旧建筑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间接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直观的,但并非是促使人们进行改建的最重要目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改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新建一座建筑的费用。旧建筑背后蕴藏的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才是真正被人们所看重的。故无论改建后的建筑使用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这些价值的要素:建筑历史风貌、岁月特征在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是必须被保留的。 从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似的 以保为主 ,而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在注重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发展,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果都像保护古迹一样的保护历史建筑,仅仅 216 开发其观光旅游

文档评论(0)

559999330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