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自然地理整体性》导学案设计.docx

高三一轮《自然地理整体性》导学案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编号:57DDL222019101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思—自主学习、研读深思 结合必修一课本63-68,三维81-84完成以下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课本63)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课本65问题、三维84左侧)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影响。(课本64) 4.青藏高原隆升的原因及影响。(课本65-66知识窗) 5.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实现的?(课本66中间正文) 6.气候、地貌、土壤、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三维82) 7.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类试题答题思路(三维83) 议—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讨论“思”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2.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 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3.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展—引导展示、鼓励质疑 评 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 洋流状况 大气环流 气候状况 海洋生物 正常年份 上升流强烈 下沉气流 气候干旱形成荒漠 形成渔场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上升流减弱 上升气流 暴雨、洪涝 鱼类死亡 “议”参考答案: 2.海陆兼备;地处低纬,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 3.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eq \o(――→,\s\up7(光合),\s\do5(作用))化学能eq \o(――→,\s\up7(分解),\s\do5(呼吸))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检—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1.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文档评论(0)

gl5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