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夏津县二点委夜蛾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2个省交界处,耕地面积5.55万hm2,常年种植夏玉米1.33万hm2以上。玉米是夏津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玉米田间发生的二点委夜蛾(Proxenuslepigone(MOschler))(异名Athetislepigone)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玉米作物,我国首次发现是2005年,2006年河北省石家庄的正定、辛集和深州县发现该虫危害夏玉米幼苗;至2007年发生范围达到最大,山东省也随之发生。幼虫对玉米的危害期为6月底至7月底的苗期[1]。
1形态特征
二点委夜蛾的世代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属完全变态。卵有纵脊,直径不足1mm,呈馒头状,产后逐渐由黄绿色变为土黄色。幼虫黑褐色、黄灰色,体长1.4~1.8cm,每个体节均有1个倒三角的深褐色斑纹,腹背至胸节具2条褐色背侧线。老熟幼虫头为黄褐色,体表为灰黄色,体长约20mm。蛹初为淡黄褐色,后期变为褐色,体长约10mm,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3-4]。羽化后成虫体长为10~12mm,翅展约20mm,雌虫比雄虫略大。体表为灰褐色。前翅带暗褐小点,环纹为一黑点,肾纹小,内外线暗褐色,边缘由黑点组成。后翅为白色,端区深褐色。
2危害特点
夏津县于2007年首次在白马湖镇师堤村发现危害。随后2007—2010年零星地块发生。2011年,夏津县新盛店、香赵庄、郑保屯、白马湖、雷集等乡镇陆续发现二点委夜蛾危害夏玉米。在夏津县普遍发生,危害也日趋严重。2011年省、市、县各级植保部门接连下发通知要求查治二点委夜蛾。二点委夜蛾在夏津县主要危害夏玉米。每年6月末至7月初是危害高峰。二点委夜蛾主要以幼虫啃食夏玉米的茎基部危害,造成植株幼心萎蔫,严重倒伏,整个玉米田缺苗断垄[1-2],严重的要毁种。
3发生规律
主要于7月初以幼虫危害夏玉米,幼虫喜欢阴暗潮湿环境,在碎麦秸秆下危害,有假死性,当身体受惊吓后呈“C”型假死,聚集危害,单株3~5头。1年发生2代。其越冬和田间发生动态目前还尚不清楚。今后将进一步通过虫情测报灯和大田普查的方式监测该虫田间发生动态。
4流行原因
4.1虫源基数逐年加大
由于大多数农民耕作粗放,常年种植习惯造成很少实施轮作或间作、套种,加上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农民收获小麦后习惯将秸秆遗留在田间,为二点委夜蛾的繁殖和发育提供有利条件,同时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4.2农民防治意识不强
由于二点委夜蛾主要以幼虫危害,在玉米根基部藏于碎麦秸秆下危害,不易被发现。加上农民的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技术不够普及,农户未很好地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二点委夜蛾的防治缺乏有效性,使其发生程度不断加剧。
4.3预测预报依据缺失
由于二点委夜蛾在夏津县属新发虫害,其越冬和田间发生规律至今还有待监测。初步监测二点委夜蛾为点片发生,但由于对该虫的认识程度的局限,发生后可能与一般的地老虎混淆,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带来困难,因此发生面积和情况难以准确统计。今后将通过虫情测报灯和大田普查[5]的方式对二点委夜蛾加强监测。
5防治措施
5.1农业防治
应于小麦收获后玉米播种前,使用灭茬机或浅旋耕灭茬后再播种,可以提高玉米播种质量,实现苗齐苗壮,提高小麦抗病虫能力。及时清除杂草、麦茬和麦秆残留物,从而破坏有利于害虫滋生的自然环境。及时培土扶苗。积极防治害虫的同时,应对倒伏的大苗进行培土扶苗,切勿毁苗,以期促使玉米苗的气生根生长健壮,从而更快地恢复正常生长。
5.2化学防治
在幼虫3龄前进行防治,最佳时期为出苗前,也可在播种前后。方法有撒毒饵、撒毒土、灌药等。一是撒毒饵或毒土。将麦麸或经粉碎处理的棉籽饼炒香,用量为60~75kg/hm2,
与90%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7.5kg/hm2混合制成毒饵[6];于傍晚顺垄撒施,在夏津县防效达到80%。或者直接以80%敌敌畏乳油4.5~7.5L/hm2拌细土375kg于早晨撒施防治。二是随水灌药或直接喷灌。用48%毒死蜱乳油15kg/hm2,在浇地时灌入田中。喷灌玉米苗,可拧下喷头,逐株顺茎滴药,或以直喷头喷根茎,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等药剂。药液要足量,确保达到玉米根30cm的范围内。
6参考文献
[1]姜京宇,李秀芹,许佑辉,等.二点委夜蛾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2008,34(3):124.
[2]贾德,李光伟.济南市长清区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及防控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1(12):45-4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