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向陽詩作之本土意象經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謝欣芩
摘要
向陽,為台灣詩壇重要的中生代詩人,於七○年代末期崛起於詩壇,「十行詩」和「台語詩」為其獨有的特色,深受矚目與重視。然而於形式和語言的創新外,向陽在意象的經營上頗為用心,但此方面的成就鮮少受到關注。因此,本文之寫作將從向陽詩作中的本土意象出發,嘗試由「植物圖象」、「動物形象」和「自然現象」等三大層面分別論析,並配合記號詩學等理論,歸結各類意象所呈現的主題意涵與表現手法,整合意象間的共相與殊相,試以窺視向陽在本土意象經營上所欲刻畫的台灣圖象。
關鍵詞:向陽、新詩、本土意象
壹、緒論
研究動機
七○年代台灣文壇掀起幾波重要的文學運動,其中初期的現代詩論戰與後期的鄉土文學論戰,更在文壇引發巨大的震撼,並促使不少創作者覺醒,而將寫作的內容與關懷的方向,逐漸轉移至現實生活的層面。向陽,亦在此時於文壇嶄露頭角。從十三歲開始寫作,迷戀屈原的〈離騷〉,因而對詩產生極大的熱愛與追求。七○年代初期,他自南投家鄉北上求學後大量創作,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寫詩歷史。長久以來,他的創作不僅侷限於詩,更擴及散文、評論與兒童文學等。就寫詩的歷史言,高中時曾創辦「笛韻詩社」,大學時代組「大學文藝社」與創立《詩脈》季刊,七○年代末期與詩友共創《陽光小集》,強調關懷現實與擁抱大眾,企圖以文學接觸現實社會。並且嘗試各種的寫作手法,包括形式的開發與語言的使用,致力於開拓新詩各種發展的路向。在形式的開發上,創造出兩節五行的「十行詩」,建構出新的台灣現代格律詩,成功地鑄造形式格律整齊的詩作。此外,向陽的「台語詩」亦是其高成就與特殊風格的展現,他嘗試以方言來寫詩,並融入許多台灣本土的特色,利用台語詩刻畫現實的台灣,展現真實的台灣面貌。
除此之外,向陽曾說:「我的文學觀很清楚地擺在文學來自土地與人民,也要回到土地與人民之中。」由此可知,他對這塊土地的熱愛不容忽視。綜觀其作品可察覺他以許多台灣本有的物象為題材,建構出台灣圖象。題材多元,卻緊緊扣住台灣的土地與人民,他的詩作即是為其所成長的這塊土地發聲,用心用愛書寫台灣。然而,取自於本土的題材卻是最具代表性的象徵,詩人運用這些具體物象刻畫出多元化的台灣社會。探討過去相關文獻中,察覺與詩人有關的評論大多著墨於形式與語言的探究,對《十行集》與《土地的歌》進行解讀與研究,關於意象的剖析甚少。然而意象卻是詩作靈魂之所在,乃為詩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詩人如何賦予意象深刻的意涵,為詩作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本文將就向陽作品中的本土意象分別析論,嘗試以各類物象的運用,觀察詩人如何形塑台灣的精神。
研究範圍與方法
1.研究範圍
本文之研究範圍,將以向陽單獨集結成冊的作品集為限,包含《銀杏的仰望》(1977)、《種籽》(1980)、 《十行集》(1984)、《土地的歌》(1985)、《歲月》(1985)、《四季》(1986)、《心事》(1987)與《亂》(2005)等,個人詩選皆已收錄餘各冊作品,故不列入研究範疇。
表一、向陽詩集出版一覽表
書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備註
銀杏的仰望
台北
故鄉出版社
1977
種籽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0
十行集
台北
九歌出版社
1984
2004增訂重排
歲月
台北
大地出版社
1985
土地的歌
台北
自立晚報社
1985
四季
台北
漢藝色研出版社
1986
心事
台北
漢藝色研出版社
1987
在寬闊的土地上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4
選集
向陽詩選(1974-1996)
台北
洪範書店
1999
選集
向陽台語詩選
台南
金安機構
2002
原《土地的歌》更名,並重排
亂
台北
印刻出版公司
2005
2.研究方法
(1)本土意象之定義
本文之寫作,將以本土意象的經營為出發點,「意象」為詩的靈魂所在,詩構成的必要元素,因此在意象的掌握與經營上,詩人必有其匠心獨具之處。所謂「意象」,簡政珍在《台灣現代詩美學》中提到:「形象經由意識轉化成意象。詩是詩人意識對於客體世界的投射。意象是詩人透過語言對客體的詮釋,是詩人的思維。」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 .tw/~ccchien/008.htm (2006年2月20),將具體的象賦予其意義成為「意象」。此外,有別於散文口語化的語言經營,詩講求簡潔精鍊,意象往往成為活化詩語言的關鍵所在。「意象使人對於外在世界的言詮趨近沉默,把話語變成書寫。人耗費口舌來描述一件事情,來表達內心的感受,但喧囂冗長的言語不如一個沉靜的意象。意象既是思維的轉形,它已是詩人觀察、聯想、哲思的濃縮。它的靜謐滲透讀者的心靈,以精簡取代口語的冗長。」 同前註。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 .tw/~ccchien/008.htm (2006年2月20)
同前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