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ppt

  1. 1、本文档共1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一、分类: 1、缺血性脑梗死:是指因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相应供血区域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因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栓子所致,此种称为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也可为在其他病变基础上,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以脑细胞缺血缺氧为主的非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脑梗死 2、出血性脑梗死:有时在脑梗死的区域会发生出血,通常为多发小出血灶,偶尔出现较大出血灶,多数是在经治疗或侧支循环建立后梗死区域内的血管再通所致。 3、腔隙性脑梗死:细小动脉,如脑穿支动脉闭塞后,引起脑基底核区、丘脑的小梗死,直径在10—15mm以下,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脑梗死 二、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 1、在发病24小时内,大多数病例CT平扫为阴性。部分病例可显示早期改变,如:灰白质分界模糊、局部脑沟脑池变窄及动脉致密征。动脉致密征发生于颅底较大动脉主干,如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等,表现为其中一段动脉密度增高,其CT值较正常动脉增加30-40Hu,其病理基础为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局部红细胞密集。大脑中动脉主干起始部阻塞,侧支循环建立不良,早期表现为岛带消失征,即岛带(脑岛、外囊、屏状核)的灰白质界面丧失。 脑梗死 2、24小时后CT扫描则多有阳性发现,梗死灶表现为低密度,边界清楚,位于大脑凸面者呈扇形、楔形或三角形,尖端向内而底边指向脑表面,同时累及灰白质为其特点。 脑梗死 3、梗死后2—3周,梗死灶内出现小斑片状或小结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病变区内密度相对增高,病灶范围较前相比显得不太清楚,称之为模糊效应。主要是由于梗死灶边缘吞噬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所致。 4、梗死4周以后,梗死灶内密度逐渐降低,最终形成软化灶、密度接近脑脊液。此时梗死区内坏死组织已完全被吞噬、移除。病灶局部脑沟增宽加深,临近脑池、脑室扩大。 脑梗死 脑梗死的周边水肿及占位效应:早期无或仅有轻度占位表现。但在梗死后2-15天内,是脑水肿的高峰期,依据梗死范围的大小和程度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占位表现。梗死范围较大者,可有明显占位效应,导致周围脑组织和脑室系统受压、中线结构移位,甚至可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的MR表现: 血管闭塞后1—2小时,即可有MRI的阳性发现,闭塞后6小时MRI检查几乎均有阳性发现。由于梗死区域内水分明显增多,局部氢质子浓度增高,组织的T1、T2时间均逐渐延长,表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DWI PWI对早期脑梗死更为敏感。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脑动脉硬化。好发于基底核,其次为丘脑、脑桥和小脑。这是因为基底核的供血动脉—豆纹动脉较细小,且呈直角直接开口于较粗大的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当血压突然升高时,细小的豆纹动脉难以承受过高的压力而破裂出血,血肿常可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并引起脑水肿和占位表现。 脑出血 脑出血的CT表现: 急性期,新鲜血肿CT表现为脑内密度均匀一致的高密度灶,因为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高于脑实质。脑出血的极限CT值为95Hu,故脑出血均低于此CT值,多数为60—80Hu,少数可超过80Hu。高密度血肿周围可见一低密度环影,为水肿带,与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缺血、坏死有关。还可见因血肿和水肿造成的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表现。出血还可破入相邻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出现相应表现。 脑出血 出血后3—7天,血肿内血红蛋白发生破坏、纤维蛋白溶解。此病理演变过程从血肿周边向中心发展,形成所谓“融冰征”,表现为高密度血肿边缘模糊、密度减低、淡薄,周围低密度环影逐渐扩大,血肿高密度影向心性缩小。在15天至一个月后,血肿被逐渐溶解、吸收,由高密度转变为等、低或混杂密度灶。大约在2个月后,血肿可被完全吸收,形成囊腔状软化灶。较大范围软化灶,邻近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加深,即负占位效应。 脑出血 脑出血的MR表现: 超急性期:T1WI、T2WI均为等信号,也可为略高信号; 急性期: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 亚急性期:T1WI、T2WI均呈高信号; 慢性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MRA的方法 MRA非增强扫描可使用两种扫描序列: 1、时间飞跃法(TOF):应用最广泛,基于血液的流入增强效应。可分为2D和3D,脑部多采用3D技术。 2:相位对比法(PC):利用流动所致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管信号。其关键在于流速编码的设置。 对比增强MRA(CE—MRA): 利用对比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然后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来记录这种T1弛豫的送别。 颅内动脉瘤(aneurysm) 发病机制: 1、血流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