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é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ē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作者佚名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   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   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   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   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   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   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   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   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   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