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docxVIP

诗词赏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白有《李太白集》,诗作多为醉时所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下面是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露浓一作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   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   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   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注释   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   吠狗叫。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赏析一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   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   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   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   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   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   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   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   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   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   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创作背景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赏析二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   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   后来,李白因坐永王李璘事入狱,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   杜甫在成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因近无李白消息,写了一首《不见》诗怀念李白,担心他在外会闯祸,盼他早日归还匡山故乡。   诗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次年,李白便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   道士姓名,不得而知。   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二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   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   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   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   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   小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