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柳宗元《咏三良》.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下面是   咏三良   唐代柳宗元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译文   衣冠整洁的三良正遇上明君秦穆公,他们才高志大,一顾一盼都光彩四射。   他们竭尽全力辅助朝政,使秦国与列国鼎足而立,受到四方称颂。   三良效忠穆公恳切殷勤忠诚不二,君臣间恩礼情义就像秋霜般洁净。   穆公在生时同三良就像一个人一样,死了也不肯同三良分身。   壮士之躯埋闭在幽深墓道,勇猛之志只得填充在棺木中。   人死陪葬不是礼义之举,况且还是用他的忠信良臣!   霸主的基业于是乎衰败不振,而晋楚的国势趁此壮大兴隆。   魏武帝之子之所以不从父命,以人为殉,是认识到父亲被疾病搞迷乱了,遗命不需要遵从。   康公遵从非礼的殉葬作法,陷入父皇陷阱,我想揭竿而起讨伐那昏庸的秦康公。   注释   秦穆公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明后明君,谓秦穆公。   幽隧墓道。   黄肠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指棺木。   张皇张大、扩大。   从邪指殉葬之作法。   彼狂指秦穆公子康公。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贬谪永州今属湖南期间读书有感而作。   柳宗元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被贬来永州,而唐宪宗即位806年后,仍信谗贬贤,柳宗元仍然流放在偏远荒凉的永州任司马,这使柳宗元感到失望、迷茫和郁愤。   赏析   三良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黄鸟》。   据《左传》鲁文公六年载,秦穆公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此后史家、诗人对秦穆公杀害三良一事的评论便络绎不绝,有对具体史实进行加工的,如东汉应劭认为秦穆公与三良约定同生共死,三良自愿殉葬;有由此探讨君臣关系、个体生命价值的,如陶渊明、苏轼等等。   柳宗元《咏三良》诗意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十句为第一层,是就三良来说。   诗人以饱蘸热情之笔,刻画了三良一心报国、忠君以死的义士形象。   应该说,这与《黄鸟》一诗的记载是相违背的。   《黄鸟》首章云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清马瑞辰曰诗以黄鸟之止棘、止桑、止楚,为不得其所,兴三良之从死,为不得其死也。   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黄鸟所宜止,《小雅·黄鸟》诗‘无集于桑’是其证也。   马说甚是。   诗中描绘三良死前是临其穴,惴惴其栗,全无视死如归的气概,正是死不得其所的明证。   不过宗元反其道而行,也是有所本的。   汉末王粲《咏史诗》论三良之死曰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末要之死,焉得不相随?……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认为他们具有事君以死的志向。   二诗对照,无论是束带值明后与结发事明君的细节描绘,还是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与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的死亡价值判断,其相似之处都是惊人的。   究其原因,王粲《咏史诗》作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随曹操西征马超归途中,其时王粲效力于曹氏不久,故宣扬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认为三良从穆公而死乃忠义之举。   而柳宗元《咏三良》则是借史事来抒己之怀抱,既有对在朝为官时峥嵘岁月的回忆,又有对宪宗者流打击王叔文政治集团行为的讨伐。   其《读书》一诗云幽沈谢世事,俛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咏史》之咏叹燕昭王、乐毅,《咏三良》之批判秦康公,无不是由读史而引起的感慨。   其《冉溪》诗云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顺宗重用王叔文集团,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积极参政,使得人情大悦,政局为之一新。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正是君臣相得的形象写照。   然而若撇开柳宗元《咏三良》诗的政治隐喻不谈,而就其对君臣关系的讨论来看,不得不说此诗的深刻性和陶渊明的同题之作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陶诗虽亦有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向已从,计议初无亏的描述,但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与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的议论,则深刻揭示了为人臣子的无奈与悲哀。   事君以忠,为君所赏,本是做臣

文档评论(0)

kangh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