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上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pdf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单元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知识点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 北魏的建立 :4 世纪后期 ,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 ,建立了北魏。 2. 统一北方 :439 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 民族融合的出现 :从东汉末到北魏建立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 ,频繁的接触和交往 ,生产技 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 ,趋于统一 ,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相关链接: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 , 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 ,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 ,它是 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 迁都的原因 (1) 北魏定都平城 ,那里气候干旱 ,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相关链接: 平城的自然条件也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王朝的首都。平城寒冷干旱 ,粮食产量非常有限。 虽然自北魏道武帝以来 ,不断地移民平城一带 ,给耕牛 ,计口授田 ,但是在正常年景 ,出产的粮食也只够供应六 镇的军需 ,不能满足都城大量人口的需要。 (2) 平城位置偏北 ,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2. 迁都到洛阳后的影响 :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后 ,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城市 ,宫殿巍峨 ,寺院 众多 ,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商业发达。 知识点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 改革措施 (1) 迁都洛阳。 (2)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 (3) 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4)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5)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6)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7) 学习汉族的礼法 ,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 改革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思维拓展: 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发展规律 :一个文化 水准低的民族 ,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 ,但终究还是会融入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进 而消失无踪。因此 ,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也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是历史的进步。 3. 北朝 :北魏分裂后 ,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例题 1】 实行向汉族学习的政策 ,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是 ( ) A. 商鞅 B. 北魏孝文帝 C.齐桓公 D. 成吉思汗 点拨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学习和接受汉族先 进的文化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答案 B 【例题 2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可谓阻碍重重 ,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 洛阳的位置没有平城优越 B. 贵族们没有进取心 C.改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D.迁都洛阳没有太大的意义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地理位置上看 ,平城位置偏北 ,气候干旱 , 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平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且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而洛阳地处中原 ,可以排除 A 、D 两 项 ;选项 B 虽有一定道理 ,但正是因为贵族们的反对 ,说明改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答案 C 【例题 3 】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 ,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 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nmei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