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导管尖端的定位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深静脉导管尖端的定位 意义 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不在上腔静脉4.5%,不在最佳位置10-40% 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位置可因呼吸、心跳、颈部伸屈、体位改变而移动2~3 cm(3~10 cm),易伤及腔静脉薄壁(0.5~1 mm) 意义 过浅:CVP测量不准,导管脱出,血栓形成,静脉炎 过深: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 定位方法 术中判断:DSA、C臂、TEE、ECG、患者主诉 术后判断:胸片、患者主诉 最佳位置 一般认为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的上部近右心房处。上腔静脉在右第一胸肋结合处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至第三胸肋关节处注入右心房。由于上腔静脉在进入右心房前平均3 cm长度仍有心包膜向上延行包裹哺,因此目前主张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心房入口上2 cm较为适宜。 最佳位置 一般认为深静脉导管尖端胸片最佳位置: 第四胸椎(T4)与第六胸椎(T6)水平之间。 第3~4前肋间水平。 T4与T6水平之间 第四胸椎(T4)与第六胸椎(T6)水平之间,相当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 (1)气管(2)食管(3)右头臂静脉(4)左头臂静脉(5)胸廓内动、静脉(6)头臂干(7)左颈总动脉(8)左锁骨下动脉(9)椎动脉(10)气管前间隙(11)血管前间隙(12)淋巴结(13)胸腺(14)胸导管(15)胸骨柄(16)第1肋软骨(17)第2肋骨(18)第3肋骨(19)肋间肌(20)胸大肌和胸小肌(21)腋窝(22)肱二头肌和喙肱肌(23)肱骨(24)三角肌(25)肱三头肌长头(26)大圆肌(27)小圆肌和冈下肌(28)肩胛骨(29)肩胛下肌(30)前锯肌(31)大菱形肌(32)竖脊肌(33)第3胸椎(34)食管胸膜带(35)右气管旁带 (1)气管(2)食管(3)主肺动脉窗(4)心包(5)血管前间隙(6)胸腺(7)主动脉弓(8)升主动脉(9)上腔静脉(10)胸主动脉(11)气管前间隙及淋巴结(12)左喉返神经(13)胸骨柄(14)第2肋骨(软骨)(15)第3肋骨(16)第4肋骨(17)第5肋骨(18)胸导管(19)第4胸椎(20)竖脊肌(21)乳腺(22)食管胸膜带(23)右气管旁带 (1)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2)主一肺动脉窗(3)右上叶支气管(4)右主支气管(5)左主支气管(6)左肺动脉(7)肺动脉干(8)上腔静脉(9)升主动脉(10)心包(11)胸腺(12)胸主动脉(13)食管(14)奇静脉(15)尖段支气管(16)前段支气管(17)后段支气管(18)前段动脉(19)后段动脉(20)上肺静脉后支(21)乳腺(22)胸骨角(23)第2肋软骨(24)第3肋骨(25)第4肋骨(26)第5肋骨(27)第5胸椎(28)胸导管(29)前联线(30)后联线 (1)肺动脉口(2)主动脉根部(3)左冠状动脉(4)右心耳(5)上腔静脉(6)右上肺静脉(7)右肺动脉(8)叶间动脉(9)中间支气管(10)食管(11)奇静脉(12)胸主动脉(13)第6胸椎(14)心包横窦(15)左心耳(16)左上肺静脉(17)左上叶支气管(18)左下叶支气管(19)左肺动脉降支(20)上段动脉(21)乳腺(22)胸骨体(23)第3肋软骨(24)第4肋骨(25)第5肋骨(26)第6肋骨(27)背阔肌(28)左气管后带(29)奇食窝 (1)右心房(2)右冠状动脉(3)三尖瓣(4)右心室(5)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6)左心室(7)二尖瓣(8)乳头肌(9)室间隔(10)左心房(11)房间隔(12)下肺静脉(13)食管(14)奇静脉(15)胸主动脉(16)基底段支气管(17)第7胸椎(18)乳腺(19)胸骨体(20)第4肋软骨(21)第5肋骨(22)第6肋骨(23)第7肋骨 第3~4前肋间水平 心的体表投影右上点:在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约1㎝ 处。 上腔静脉:合成后沿升主动脉右缘下降,平右侧第三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 房。 深静脉导管常规置管深度 置管深度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中未作规定 置管深度的医学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16 cm,10~15 cm,在临床操作中建议置管深度不超过16 cm较为安全,可避免将导管置入心脏 置管深度常用公式 藤井真法: 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深度(cm)=身高X 0.07-5+A(穿刺部位至胸骨切迹的距离); 经右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深度(cm)=身高X 0.08-1+B(穿刺部位至锁骨的距离)。 导管置入深度(cm)=(身高/10)-2 导管置入深度(cm)=身高X8% 患者,男,62岁,身高165CM,行右颈内后 路入路输液港置管,穿刺点刻度15CM,术后拍片 剪除6CM后再次拍片 讨论 从颈内静脉置管测量结果,身高并非影响置管深度的主要因素。观察中,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