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溃结:降结肠,中重度 溃结:脾曲 溃结:横结肠 辅助检查 4. X线钡剂灌肠检查: ①多发性浅溃疡,管壁边缘毛糙呈毛刺状或锯齿状,见小龛影或条状存钡区,可见多个小圆形充盈缺损。 ②黏膜粗乱或细颗粒改变。 ③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可呈铅管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 太原标准(摘要) ①持续性或反复发作黏液血便、腹痛, 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排除感染性 肠炎、Crohn病、缺血性肠病、放射 性肠炎等基础上,具上述结肠镜检 查特征性改变中至少一项或X线钡剂 灌肠征象中至少一项,可诊断本病。 太原标准 ②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有典型结肠镜表现或典型X线钡灌肠检查表现者也可诊断 ③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或典型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灌肠检查无典型改变,应列为“疑诊”随诊。 诊断步骤 有慢性腹泻、黏液便或黏液血便,疑诊本病时应作下列检查: 1.多次粪便培养痢疾杆菌、涂片 找阿米巴、血吸虫病检查。 2. 结肠镜检查,并作黏膜活检, 暴发型和重症暂缓检查。 3.钡剂灌肠检查确定病变性质、 程度及范围,排外肠道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慢性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肠炎 慢性血吸虫病 大肠癌 肠易激综合征 Crohn病 项目 结肠Crohn病 溃疡性结肠炎 症状 有腹泻但脓血便少 脓血便多见 病变分布 呈节段性 病变连续 直肠受累 少见 绝大多数受累 末段回肠受累 多见 少见 肠腔狭窄 多见、偏心性 少见、中心性 瘘管形成 多见 罕见 内镜表现 纵行或匍行溃疡伴周围黏膜正常或鹅卵石样改变 溃疡浅,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脆性增加 病理改变 节段性全壁炎,有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性肉芽肿 病变主要在黏膜层,有浅溃疡、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 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Crohn病的鉴别 治 疗 原则: 控制急性发作 维持缓解 减少复发 防治并发症 治 疗 一般治疗: 强调休息、饮食和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输血改善贫血,输白蛋白等。病情严重者应禁食、静脉营养。开展心理治疗。腹痛、腹泻对症处理,控制继发感染。 药物治疗: ⑴氨基水杨酸制剂 ①柳氮磺胺吡啶(SASP):4.0~6.0/d,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2.0/d,维持1~2年。 ②5-氨基水杨酸(5-ASA):3.0~4.0/d,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1~2g/d,维持治疗。 ③病变局限乙状结肠以下,可考虑灌肠治疗:SASP 2g或5-ASA 1g或地塞米松 5mg加生理盐水 100ml保留灌肠1次/d 药物治疗: ⑵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暴发型或重 型患者,控制、减轻毒血症。 强的松 40~60mg/d,分次口服, 病情缓解后,逐渐递减至 10~15mg/d,可维持月余或数月。 ⑶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 1.5mg/kg/d,分次口服,疗程一年。 手术治疗: 紧急手术指征: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结肠扩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者。 择期手术指征:并发癌变、腹腔内脓肿、瘘管形成,顽固性全结肠炎,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虽然激素可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太大不能耐受者。 XX医院消化内科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病变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病因和发病机理 感染因素: 至今未找到某种特异微生物病原与本病有恒定关系。故认为病原微生物乃至食物抗原可能是本病的非特异性促发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 发病率在种族之间有明显差别。调查显示直系血缘亲属发病率较高,约10~20%。本病患者HLA-DR2频率显著高于当地普通人群。 病因和发病机理 免疫因素: 促发因素作用于易感者,激发肠黏膜亢进的免疫炎症反应。参与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和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这些效应细胞释放出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引起组织破坏与炎症病变。炎症过程中有大量氧自由基形成,在肠黏膜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病因和发病机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