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技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新闻线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缺失 新闻线人因为是端别人不义、丑闻、违法的老底,所以风险很大,其风险系数的高低,与线人所“报料”内容的重要性、灾难性成相应的比例。 因为不是“在编人员”,所以新闻线人的财产保障也是一个难题。 一是奖金能否兑现? 二是奖金等级如何评定?由谁评定? 三是如何事先鉴别线索的真假? 四是如果几个线人的报料相同时,奖金如何颁发?线人如何判断他不是第一个报料的人? 换言之,如果媒体以此使诈赖帐,线人该如何辨别?又该怎样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在这些问题上,一般都是由媒体说了算,线人没有发言权。媒体在暗处,线人在明处。从公平交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不对等的买卖,线人明显处于劣势。 四、隐性采访的突围 (一)慎用“隐性采访” 《新闻调查》栏目确认的四个原则可以成为众多媒体借鉴的标准: 1、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我们正在调查的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2、没有其他途径搜集材料; 3、暴露我们的身份就难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4、经制片人同意。 (二)寻求尽可能有利的法律、政策的保护 1、公众知情权 2、公众人物 3、公共利益 (三)媒体与记者的自律 目前,媒体及记者在采用隐性采访时,较为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犯罪。 2、违法。 3、失德。 (四)社会、媒体、记者自我的保护 1、来自社会的保护。 2005年4月1日,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向苏州广电总台的250位一线记者,赠送了总价800多万元的保险。 2、来自媒体的保护。 首先是为暗访记者上保险。 中央电视台连续三年为“3.15”晚会记者上人身意外险,每位记者5万元人身意外伤害险、10万元航空险。 《武汉晨报》专门从事暗访的记者王浩峰,跟踪拍摄了万余副照片,多次险些丢掉性命。1999年底,王浩峰就职的报社决定破例给他每月1000元的岗位津贴,办了25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2000年,又为他办了10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其次是为暗访记者设置110。 再次是要求暗访记者中途放弃暗访(被动)。 二、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 1、隐性采访中的地点 A、隐性采访中的公开场合 B、隐性采访中的秘密场合 C、对同一公民的同一行为,获得的场合不同,可以最终决定新闻是否侵权。 2、隐性采访中的人物 A、隐性采访中的公众人物 B、隐性采访中的文化名人 C、隐性采访中的普通公民 3、隐性采访中的事件 A、对违法行为的隐性采访 B、对合法行为的隐性采访 (对社会问题的隐性采访) 三、隐性采访的禁区 一、不可获取和泄露国家机密,包括军事机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当无例外地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对涉及国家秘密、军事机密的有关事件、内容及其场所、不得进行偷拍、偷录。 二、不可泄露和侵犯商业秘密。对此,我国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相应的规定。 三、不可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主要包括隐私权和名誉权、肖像权等。隐私权是隐性采访最常见的侵权客体,实践中隐性采访的隐私权界限也最难把握。 四、不可侵害未成年人和妇女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第30条),“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第42条)。因此,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隐性采访,即便是公开采访和报道,要遵循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 五、不得干扰法庭审判活动。 现代法治国家,对新闻媒体采访法庭审判活动一般都有严格限制。 美、英、法等国家,严格禁止在法庭甚至其走廊等处进行录音、拍照、摄像和绘画,违反者将被视为蔑视法庭而被治罪。 我国有关法庭规则对于在法庭审判活动中进行采访也有限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规定:“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经人民法院许可,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音、录像、摄影转播庭审实况。”这表明,除了对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新闻记者不能进行现场采访外,即使是法庭公开审理的案件,未经法院许可,也不可擅自记录、录音、录像和摄影转播,更不能进行隐性采访。 此外,在宗教和少数民族问题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也有一些禁止公开报道的规定。 新闻侵权 新闻侵害隐私权、名誉权及其他侵权形式 第一节 隐私和隐私权 一、关于隐私 1、概念:就我国而言,“隐私”一词最早见于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而在立法上,则最早出现于1982年公布的《民事诉讼法》(试行)。一般认为,所谓隐私是指不愿告人或不为人知的事情。 2、媒体报道的种类 文化名人大曝光隐私 普通人大肆张扬个人的心路历程 安顿《绝

文档评论(0)

fengnai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