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第七章 第二节 司汤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欢迎大家欣赏! 第二节 司汤达 目 录 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司汤达 一、生平与创作 司汤达(1783—1842),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名亨利·贝尔。司汤达是贝尔170多个笔名中最重要的一个,他以此名传世。 一、生平与创作 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司汤达“在他那个多才多艺的时代无疑是心灵最复杂的人物之一”。他以作家之名流芳百世,但他首先是社会与人心的观察者;其次又是军人、官吏、学者和外交家。 一、生平与创作 童年生活的幸与不幸。1783年出生于法国东南小城格勒诺布尔市一个律师家庭。反感父亲,敬爱母亲和外祖父,接受共和思想,自称“米兰人”。 一、生平与创作 中学教育。1796年进入本城中学读书,因敬重老师格罗而喜欢数学,他培养了司汤达对数学的爱好和科学的求实精神。 一、生平与创作 从军生涯(1800-1814)。1800年他在拿破仑的军事部谋到一个职务。1802-1805年离队求学。1805重新从军,1812随军进攻莫斯科。1814年拿破仑失败,被放逐厄尔巴岛,司汤达脱离军队。 一、生平与创作 米兰七年(1814-1821)。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他定居米兰,走上创作道路。 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塔斯塔兹传》(1815),美术史名著 《意大利绘画史》 (1817),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1817 ),第一次使用了司汤达的笔名。 一、生平与创作 巴黎生活(从1821-1830)。他除了短期旅行外,大部分时间住在巴黎。 著作《论爱情》(1822 ),《拉辛与莎士比亚》(1825),《阿尔芒丝》(阿尔芒丝与奥克塔夫,1827),《红与黑》(1830 )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一、生平与创作 出使意大利(1831-1841)。先后出任特里斯托和西维达-维吉亚领事。 小说《吕西安·娄万》(《红与白》 1894)《意大利遗事》(1855)传奇性强,塑造“意大利性格”,其中《瓦尼娜·瓦尼尼》是爱国主义的名篇(彼埃特罗与瓦尼娜)。《帕尔玛修道院》(1839)题辞:“献给少数幸福者。” 司汤达对自己作品的预言 “我的作品献给少数幸福的人们”。 “到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 “我中了彩票,号码是1935年,到那时候我会拥有读者 。” 一、生平与创作 逝世。1842.3.22日司汤达因中风去世。遗体安葬在蒙马特尔公墓。意大利文碑铭: 二、司汤达的思想 1、政治思想:司汤达始终站在进步的立场上,代表历史发展的一面。 崇拜拿破仑,憎恨复辟王朝。在意大利期间,与烧碳党人联系密切。回到法国,积极参加文艺界反对伪古典主义的斗争。他对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不满,曾经14次起过自杀的念头。 二、司汤达的思想 2、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属于18世纪启蒙思想,歌颂自由、平等、民主。 他认为“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基本动力”,“人是有权利去追求幸福的,也能够得到幸福”。“但是他看到了启蒙思想家们看不到的东西,即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不允许才华出众的人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封建王朝复辟的时代,他们会扼杀有才华的人。 二、司汤达的思想 3、信仰:司汤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神论者。 “我们原谅上帝,是因为上帝根本不存在”,“我以为罗马天主教是一切罪恶的源泉”,“贵族和神父是一切文明的大敌”。梅里美:“他从来不信世上有真正的信徒;一个神甫和一个保王党对他来说永远是伪君子。”“他是一个极不信教的人,一个病入膏肓的唯我主义者,或者说得正确些,是上帝本人的仇敌,……他否认上帝,恨起他来就像恨一个主子一样。” 二、司汤达的思想 4、美学思想 主要表现在他的文艺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和《意大利绘画史》中。 首先是唯物的文艺史观。 针对古典主义文学充斥文坛的现状,他提出了文学要表现自己时代的口号。他明确提出了和古典主义对立的文艺创作纲领:“十九世纪将以它对人类准确而热烈的描绘,与过去一切时代的文学区分开来。” 二、司汤达的思想 第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司汤达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他在《意大利绘画史》中说过:“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他认为“小说应该是一面镜子”。 他在《阿尔芒斯》前言中说:“作者给读者举起一面镜子,如果丑陋的人走过镜子面前,照出丑陋的样子,难道是作者的过错吗?难道镜子有偏见吗?” 二、司汤达的思想 第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 司汤达认为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在于虚构。他认为艺术真实指的就是舞台幻想,戏剧幻想。 他说:“戏剧上的幻想是指一个人真的相信舞台上发生的事物存在这样一种行为。”(《拉辛与莎士比亚》) 三、《红与黑》(1830) 1、题材来源:一桩谋杀案。 1827年《法院公报》刊载了一件谋杀案。人物原型是青年家庭教师贝尔泰。 2、故事情节 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于连的四个生活阶段。 在外省小城维立

文档评论(0)

11666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