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汉绣艺术风格之柔中见刚.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析汉绣艺术风格之柔中见刚 魏利粉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摘要:自对传统地域性手工艺的重视以来,很多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被及时保护下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湖北汉绣也在其列。本文从汉绣的文化、传承及与其他绣种的比较等方面,探究汉绣特有的柔中见刚之风,使之清晰地明确湖北汉绣的地域性特点及特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汉绣;艺术风格;柔中见刚 0 引言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的绣种,而在中国刺绣行业中,以苏绣的仿名人字画绣出形神逼真的艺术效果而独居鳌头。然而源自楚地刺绣的汉绣,深受楚文化的滋养,极具楚韵遗风,其特有的艺术风格绝不同于苏绣的温文尔雅,湘绣的清新淡丽,而是以粗犷浓艳的艺术视觉独树一帜。早在2000多年前,杰出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到:“翡翠珠被,烂齐光些。弱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瑰丽的文字描绘的华光盛景,就是对湖北汉绣风华最美诠释。 1 汉绣所承载的荆楚文化,柔中见刚之根本 汉绣是荆楚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奇异之花,根植于荆楚文明,源于刺绣艺人对生活的创造,也正是汉绣绣风粗狂并呈现出柔中见刚艺术风貌的文化根源。而对于文化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较为复杂的,但有一点是有“人”才有文化,才会实现“人文教化”,进而才会形成我们的现代文明。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陆续出版的中国《大辞海》系列辞鉴中对文化一词的概念解说长达近200字,其中提及“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下所产生的物质文化是意识形态下文化的物化体现,而传统手工技艺是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中对美得追求。所以说汉绣这一物质文化的产生及发展的根本是荆楚人民人文教化的物化表现。 1.1 荆楚人民创造汉绣柔中见刚之美 手工刺绣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情况下,进一步对美得追求,其手工艺品中自是体现劳动人民的性情,饱含当地浓郁的文化底蕴。传统手工技艺呈现地域文化的特质以及手工艺人的品格内涵,手工艺产品传递出细腻质朴的人文乡土气息[1]。根植于荆楚大地汉绣,因基于浓厚楚文化的底蕴,自然体现的是荆楚大地上的人文风情。 不同气候、地貌等的差异会造成人的性格、文化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成就汉绣细致中又透着粗犷浓艳的阳刚之气。荆楚地区融汇千湖水源,水乡润泽荆楚大地,而正是水的柔性、奔放与浩瀚,滋养了细腻又充满神话般浪漫的荆楚文化。荆楚人民正如那江水既温柔、浪漫,充满灵性,又豪放粗犷,个性张扬。荆楚人民的性情在汉绣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从汉绣浓艳的色彩体现出荆楚人民个性的张扬,从不拘于自然中具化形态特征的图案造型感体现出荆楚人民的浪漫、豪放,果断下针及分层破色的针法技艺更是体现出荆楚人民果敢刚毅的性情。正是荆楚人民的独特性情才创造出汉绣独树一帜的柔中见刚之美。 2 汉绣绣工传承之奇,铸就绣风柔中见刚之特 2.1汉绣的传承重男轻女 刺绣是中国几千年手工技艺文明的魁宝。在我国广阔的疆土上刺绣又分多个流派,有广为人知的“四大名绣”,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域性绣种,而在多民族大家庭的中国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绣种,如维吾尔、彝、傣等等。每一个绣种的命名都不是简单地区域划分,而是具有其内在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基垫。文化也好,艺术风格也罢,归其根本是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对情感的寄托的一种物化的呈现,通过那一针一线的刺与绣来抒发。那么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人的因素。我们这里就从汉绣之洪湖流派中的吴氏汉绣的传承来看其柔中见刚的艺术特征形成因素。 汉绣作为湖北地区的绣种,源于楚地刺绣,经过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武汉、洪湖、荆沙三个流派,虽然三个流派在艺术风格上略有不同,但其整体的艺术风格还是相统一的。为什么现在要从洪湖汉绣中的吴氏汉绣来说,是因为吴氏汉绣与洪湖汉绣密切相关,吴氏汉绣不仅完整、系统地继承并保存汉绣的特色,而且使汉绣在一个更广阔的区域内生存和扩展[2]。洪湖汉绣是以吴氏祖传的技艺为基础,至解放后成为汉绣传承的大宗。 吴氏汉绣可谓是家族传承性质的手工刺绣制作模式。正所谓“子承父业”这一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中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直都是祖传的手艺都是“传儿不传女”。吴氏汉绣创始人吴文琇,对刺绣潜心研习,技艺精湛,被任命为清织绣局的专职高级技师,可谓同行中的佼佼者。咸丰年间,自立门户开绣庄,去世后其子吴家福继承父业。清宣统三年吴家福兄妹绣的《观世音菩萨》和《荷花仙子》在武昌两湖劝业场内的“工商品陈列所”展出,被当时的《时报》誉为“汉绣复活,重放异彩”[2]。吴家福

文档评论(0)

fkh46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