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力 潜 和 慧 射 智 折 有 的 具 的 题 都 险 问 人 危 会 个 很 社 每 是 是 , 实 而 慧 其 , 智 学 题 的 关 科 问 心 有 用 的 内 态 使 教 们 心 , 佛 我 的 础 是 献 发 你 基 只 贡 引 跟 为 不 的 会 , 格 题 有 识 求 人 问 应 认 需 的 的 出 的 的 全 心 身 做 确 你 健 人 自 代 正 跟 有 会 教 时 生 没 社 佛 个 产 果 化 这 的 如 净 为 福 慧 要 幸 智 教 法 佛 佛 用
——《苏周刊》专访
济群法师的微博已有19万4千多名“粉
丝”。他的微博注册于2009年9月,在新浪微
博开始受到大众关注时,他已经是颇受关注
的微博用户。现在,济群法师的微博常会被
评论、转发几百到数千次。那些简短的睿智
之语,贴近世俗人生,发人深思,并非你想
像中神秘难解的教义。
许多不了解佛教的人,从微博中知道了
济群法师。也有很多人,先从书中了解了他,
然后循迹找到他的博客、微博。
记者最初也是被一条转发多次的微博吸
引:“傍晚下山,路过一所中学,看到铁门紧
闭。由此想到许多人的一生:上学,被关在
学校里;成家,被关在家庭里;上班,被关
在公司里;死了,被关在盒子里。关,不只
是环境因素,还有精神因素。人的一生似乎
都在编织属于自己的笼子,然后自豪地把自
己关进笼子中。”
济群法师的博客名叫“坐看云起”。照片
中,他坐在山石上,垂目,微笑,仿佛入定。
我们想象中的高僧正是这样,而不是今天在
媒体上走红的时出雷人之语的“艺僧”。多年
来,佛教离我们既近又远,无数人去过香火
缭绕的名山大寺,却很少能由此接触到佛学
的内涵。
济群法师一直致力于将佛理通俗化,并将
佛学和心理学结合,以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
心。他已出版著述近200万字,有四个系列的
丛书印行,包括戒幢佛学系列、人生佛教系列、
修学引导系列、以戒为师系列,其中以“人
生佛教系列”最广为人知。
目前,济群法师往返于苏州、厦门两地。
在苏州西园寺教学、弘法,主持戒幢佛学研究
所的工作,而厦门南普陀寺主要是静修之地。
在西园寺幽静的禅室中,记者见到了济群
法师。书橱里放满他的著作,墙壁上挂著「发
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对联。法师笑声
爽朗,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温和亲切。禅
室外,有一个小小的苏式庭院,墙上镌刻著
法师手书的“入三摩地”。
【佛教要为这个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问:您是怎么开始接触网路工具的?自己
管理博客和微博吗?
答:网路我们一直在使用,并于十年前开
设了个人网站作为弘法平台。这是一个没有国
界的平台,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浏览,这是传统
书刊不具备的优势。近年来,随著博客的普及,
我意识到博客更灵活,更易为大众接受,使用
也更方便。后来又发现,微博的传播力量和速
度更有优势。所以,目前是网站、博客和微博
并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佛法以更多的形式,
更广泛地走向大众。
佛法的人生智慧,是当今这个浮躁社会特
别需要的。为了契合时代,弘法可以而且应该
藉助现代的传播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微
博是我自己每天发,博客由一位居士打理,他
会把我写的东西编辑之后发到博客上。
问:佛教在普通人眼里很神秘,似乎是属
于古代的,脱离现实的,您认为佛教能为今
天的社会做什么?
答:社会上有句话叫做“与时俱进”,佛教
在传播过程中也有“契理和契机”的原则。契理,
就是准确把握法义,忠实地继承并传递;契机,
就是在表现方式上契合时代,令当今大众喜闻乐
见。佛法在25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一直都在
根据不同地区和时代的文化背景,以适合“此时
此地”的方式进行诠释。作为今天这个时代的出
家人,我们有责任对佛法作出契合当代的解读。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佛法的现代化。只有用适
合当代的方式去表现,它才能消除隔阂,让更多
的人愿意聆听,愿意接受。也只有这样,佛法才
能真正起到安定社会、净化人心的作用。
问:您刚刚讲到与时俱进,是不是说佛教
在今天也应该有所改变,那么如何改变?
答:与时俱进主要是在表现方式上,而不
是在内涵上,不是在法义上。因为法是法尔如
是的,过去如此,今天如此,未来还是如此。不
是说,我们需要对法的本身进行增减或是改变。
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