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事情.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危险迹象/苗头 —— 亲人伤亡(特别是事故)——悲伤着急 人际纠纷(邻里矛盾、诉讼)——生气 搬迁、装修——持续劳累 重大财产损失——被盗、被骗、炒股…… 长途旅行——劳累、环境改变 喜庆、宴会——饱餐、过度兴奋 久别亲人相见——激动 极端气象——寒冷、酷热、大风…… */64 “警报”症状举例 头痛、恶心——血压增高、高血压急症 安静频发胸闷憋气——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梗 头晕、走路不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腹痛、恶心、吐,无腹泻——急腹症 一侧肢体无力——脑血管病 咳喘发烧——呼吸道感染、肺炎 神志不清——糖尿病昏迷、脑卒中、严重感染 …… */64 对待急性病变或急性病发症的关键: 提高警惕,防微杜渐, 及时察觉,紧急处理 有时必须 “争分夺秒”,抓紧时机 */64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http:/ 平日用药过多也是一个问题。通常,老年人到医院看病很费劲。因此,来一次医院索性就挂几个科的号。各科医生根据自己那个科的病情,开了三四种药,几个科看下来,病人就取回一大兜子药,每顿饭后都服用一大把。自己也不知道这些药是否都有必要,药与药之间是否会互相“打架”。还有,也是因为去医院看一趟病不容易,病情有了改变时,如何调整药量,自己也不知怎么办。 药物相互作用所致不良反应是大问题 */6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同时用药种类的关系 同时用药种类 -5 不良反应发生率 3.5 % 6-10 10.0 % 11-15 28.0 % 16-~ 54.0 % 年龄与发生率:60岁 6.3%;60岁 15.4% 据统计,老年人中同时用药10种以上者占 43.6%,其中59.1%为不合理用药。 */64 不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性质 有一位老太太,因为患有慢性心力衰竭,长期用洋地黄类的药品,情况还算平稳。有一天,突然发生了严重的心律失常,被送到医院。 细问病史才知道,她在一天之内先后服了7片地高辛——是洋地黄中毒。 原来,她每次在心衰加重的时候都觉得憋喘,服用了医生给她开的地高辛就好了,所以,她以为那是“平喘药”。 这一次,因为感冒、喘息性支气管炎,觉得气喘、胸口发闷,就自己服用地高辛,吃了一片不见好,又加一片,就这样连续吃了7片,出现严重的洋地黄中毒,差点送了命。 */64 有关老年人用药的特殊问题 应该是基层医生平日经常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对文化知识较低者,更应多解释;并确认他们已经理解并能够正确执行了 */64 5,听信错误信息 一个人生了病,他的家属、亲戚、朋友、邻居来看望,常常会为病人出这样或那样的主意。毫无疑问,这些都反映了大家对病人的关心,而且有些也可能是对的。但由于医疗保健知识不足,有时也难免出错,帮了倒忙。 */64 有一位72岁的妇女,曾多次因快速性心房纤颤引起心力衰竭。由于转复心律后不能维持,医生建议她长期服用小剂量的地高辛。从这以后,她的病情一直很平稳。有一天,她在公园打太极拳,见了她的那些老姐妹,有人对她说:“地高辛可是有毒啊!长期服用多危险呀。”她心里直害怕,回去就自己决定把药停了。一个多月后,她就又发生了严重心衰,住进了医院抢救。 问题:“地高辛有毒,长期服用危险”这话对吗?应该怎么看? */64 听信广告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有一位65岁的高血压病人,原来服药控制的很好。有一天,儿子对他说;“电视购物节目中介绍一种降压鞋,效果特别好。”他一问价钱,觉得太贵,不愿买。过两天,儿子买了一双送他。穿了几天,觉得不错,就把药停掉了。 一个星期后,病人感觉头昏脑胀、脖子发僵。一量血压,180/110,高了。他这才知道,当时血压不高是因为“药劲”还没过去,并非“降压鞋”的“神效”。 */64 这类事,近几年可真不少见。有儿子、姑娘从国外买回来孝敬父母的“保健药”,也有亲属当礼品送来的现代化“护身符”,也有不少是根据大众传媒介绍的保健品、治疗仪……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不胜枚举 面对江湖游医、不法商人的假药、保健品,老年人最容易受骗 保健品:即使不是有意骗人,也缺乏科学依据 */64 医生要懂得“安慰剂效应” 任何客观上无效的治疗手段,都可能使一部分受试者“有效” 平均“有效率”35% 最高可达70% 加上美化、神化或科学外衣效果“更好” 任何无效药都有“有效病例” “安慰剂”不坏,用来欺骗夸大就坏了 */64 6,临床表现不典型 8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平日用口服降糖药,病情控制良好。忽有一日,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深快。急查尿发现酮体阳性,血糖450毫克/分升,诊断为酮症酸中毒。 经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饮食及药物如常,无违反医嘱情况。生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