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刘登堂-20100830.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虽然皮奈尔医生解开了病人身上的铁锁,但是他无法打开紧闭的精神病院的大门,无法让病人哪怕走出医院一步。病人直到去世也无法再享受铁门外面的生活,这种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精神药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折。 * * 治疗 史前时代头颅钻孔的驱魔疗法 18-19世纪的休克疗法和隔离疗法 20世纪初的精神分析治疗 1918年发明的发热疗法 1920‘S的白质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1933年电休克治疗 1937年胰岛素休克疗法 1952年CPZ问世,开始了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代 1990‘S开始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代 (氯氮平出现于60年代) 治疗发展史 急性期治疗(6-8周) 逐渐稳定——巩固治疗(3-6月) 持续稳定——维持治疗(2-5年) 时间 症状 Fernando Canas.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7;17:S108-S114 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稳定不仅取决于对急性期症状的有效控制,还取决于全病程持续、有效、安全的治疗 治疗基本过程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首选的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 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 注意单一用药原则 个体化用药原则:从小剂量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 维持期治疗剂量个体化,典型药物剂量约为急性期治疗剂量的1/3~2/3,非典型药物剂量一般与急性期治疗剂量相同,若急性期治疗剂量较大,可适当减少剂量 药物治疗原则 国外治疗指南建议: 推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作为一线药物选用。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及氯氮平作为二线药物使用 我国实际用药情况: 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和舒必利在不少地区仍为治疗精神分裂症首选,可作为首选药物选用 氯氮平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医生有一定的临床用药经验,但建议谨慎使用,特别是首发患者不要首选氯氮平 药物治疗原则 缓解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激越兴奋、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减退,争取最佳预后 为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作准备。 预防自杀及防止危害社会的冲动行为的发生 将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的程度。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综合征、抗胆碱能所致意识障碍等 治疗目标(急性期) 防止症状反复或进一步提高控制症状的疗效。 促进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 控制和预防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和强迫症状 预防自杀。 控制和预防长期用药带来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迟发性运动障碍、闭经、溢乳、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心肝肾功能损害等 治疗目标(巩固期) 预防再一次疾病的发作或预防原已比较稳定的病情恶化;进一步缓解症状 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 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 帮助患者及家属应对社会或躯体应激 治疗目标(维持期)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吩噻嗪类:氯丙嗪、硫利达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及其长效剂、三氟拉嗪等 硫杂蒽类:氯哌噻吨及其长效剂、三氟噻吨及其长效剂、泰尔登等 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及其长效剂、五氟利多等 苯甲酰胺类:舒必利等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典型) 药理作用 主要作用于脑内D2受体,为D2受体阻断剂 其它药理作用包括对?1、?2肾上腺素能受体、毒蕈碱能M1受体、组胺H1受体等的阻断作用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典型) 缺点及不足 不能改善认知功能 对核心的阴性症状作用微小;有时可产生继发性阴性症状 约有30%的患者其阳性症状不能有效缓解 引发锥体外系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比例较高 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不好 药物对患者工作能力的改善作用较小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典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 氯氮平 利培酮及相关制剂 奥氮平 奎硫平 阿立哌唑 齐拉西酮 氨磺必利(索里昂)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 药理作用 具有较高的5-HT2受体阻断作用,称DA-5-HT受体拮抗剂(SDAs) 对中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比对纹状体系统作用更具有选择性 这类药物临床作用谱广、引发EPS比率较小或不明显,在精神病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 过度镇静 体位性低血压 流涎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催乳素水平变化 TD 抗胆碱能副作用 肥胖/血糖增高/糖尿病 肝脏 心血管系统 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恶性综合征 诱发癫痫发作 血液系统改变 猝死 药物严重不良反应 儿童精神分裂症 用药原则与成人相同 从小剂量起用(一般起始剂量低于成人),逐步调整至有效剂量(一周加量1-2次) 最大剂量是否低于成人? 神经递质-受体的敏感性与成人不同;代谢能力与成人差异更大 特殊人群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 安全性是优先考虑的问题 典型药物中氟哌啶醇、硫利达嗪、舒必利及奋乃静等药物较为常用 非典型药物中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较为常用,但需注意代谢综合征风险,某些药物可能增加脑血管事件及猝死的风险

文档评论(0)

gl5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