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教学指导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吐温8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起泡、去污等 (2)增塑剂、致孔剂 (3)辅助崩解剂、溶出、透皮和吸收促进剂 SL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 (2)辅助崩解剂、助流剂、抗静电剂 (3)溶出、透皮和吸收促进剂 第十六章 药物动力学 1. 药动学概念和单室模型药物动力学 1)定义:研究药物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作用: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提供高 效、低毒的药物制剂); 大多数药物:血浓与药效呈平行关系 2)重要基本概念 药动学模型:用数学方法模拟药物体内过程→数学模型 隔室模型理论:体内药物转运在隔室间进行(无生理和解剖学意义,仅依药物分布速度划分) 单室模型:药物入血后迅速分布达到平衡(动态),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将机体视为由一个单元组成的体系。 生物利用度及有关内容 定义:药物入血的相对数量(吸收程度,AUC和 Cmax )和相对速度(吸收速度,Tmax) 绝对生物利用度:iv为对照(较低) 相对生物利用度:吸收较好的制剂和剂型为对照(较高) 二室和多室模型、消除速度常数和生物半衰期、清除率 稳态血浓、首剂量(负荷量)和维持量 Cmax和Tmax、滞后时间(to) 2. 多剂量给药:目的和多剂量函数 3. 生物利用度和 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和原则 生物等效性:一种药物、不同制剂、相同试验条件、相同剂量、吸收速度和程度无明显差异。 分析方法、制剂要求、试验方案及其评价 第十五章 生物药剂学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和生物膜的结构 2.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理 3.掌握药物胃肠道吸收及影响因素 4.熟悉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5.了解药物的分布、代谢与排泄 生物药剂学概念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药剂学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阐明剂型、机体因素与药效(疗效、毒性和副作用)间关系。 是评价(制剂处方工艺、质量控制、合理用药)的手段 广义的剂型因素:药物理化特性;制剂和剂型的处方、工艺、操作和贮存条件;用药方法等。 生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遗传、生理和病理等 2)生物膜结构: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总称    双分子层组成:类脂质+蛋白质+少量多糖     (半透膜特征、流动性、含水微孔) 2.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理   决定于药物性质 1)被动(单纯)转运特征:高→低浓度;不需载体;不耗能;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无部位和结构特异性。(大多数药物) 途径:溶解和限制(微孔)扩散 2)主动转运特征:与被动相反(B2和B12) 转运速度:符合米氏方程 3)促进扩散(中介转运或易化扩散)特征:需载体、不耗能、高→低浓度(速度快)。有饱和现象、有饱和现象和结构特异性要求、有竞争抑制性。如单糖和氨基酸等  转运速度:符合米氏方程 4)胞饮作用特征:部位特异性(蛋白质、多肽、重金属和脂溶性维生素) 浓度梯度 能量 载体 饱和现象 竞争抑制现象 部位和结构特异性 示例 被动转运 顺 无 无 无 无 无 大多数 药物 主动转运 逆 需 需 有 有 有 有机酸、碱;钠钾离子等 促进扩散 顺 无 需 有 有 有 高度极性物质:季铵盐等 3. 药物胃肠道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结构 药物吸收 吸收机制 胃 表面积较小、胃粘膜上皮细胞 弱酸性药物 被动吸收 小肠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环状皱褶、绒毛、微绒毛70m2 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十二指肠) 弱碱性药 被动吸收、主动转运的特异部位 大肠 盲肠、结肠、直肠 无绒毛 结肠-蛋白质多肽类药物 直肠-血流丰富(栓剂给药) 被动、胞饮和吞噬 吸收:给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除iv) 影响吸收的因素(生理、剂型): a. 生理因素:胃肠液的pH、酶、胆酸盐(促进、降低吸收和失效);胃排空↑→被动吸收↑、主动吸收↓;蠕动(一般有利于吸收);循环(血流量↑→吸收↑);食物(较复杂)。 b.剂型因素:药物解离度和脂溶性(pH分配假说);溶出度或释放度(药物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和成盐);胃肠道稳定性;剂型、给药途径等 4. 非胃肠道吸收 吸收方式 主要特点 吸收影响因素 注射 皮下、 肌肉、 腹腔等 注射部位:三角肌大腿外侧肌 臀大肌(血流量决定) 仅腹腔注射有“首过“ 吸收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组成、机体生理因素的影响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液 肺部 吸收面大、毛细血管丰富、壁薄→吸收快,无首过 药物的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分子量大小 鼻腔 高渗性、代谢酶少、给药方便、与iv相当、无首过 鼻腔的血液循环及分泌机制等 口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