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章 环境承载力理论与量化方法 关于本章 主要内容 环境承载力提出的意义、基本概念、基本特征,重点是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方法和水环境承载力的相关问题 参考资料 龙腾锐等. 水资源(环境) 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 水科学进展,2003,14(2):249-253 郭秀锐等. 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 ):28-30 夏军等.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6):786-794 王俭等.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5 ,16 (4) :768-772 尚金城. 环境规划与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94-197 * 区域环境规划 区域环境规划 5.1 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 5.1.1承载力概念及其发展 承载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力学,是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 Park和Burgess 于1921 年在有关研究中应用了承载力概念,认为可根据某一地区的食物资源来确定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带动了土地承载力领域的研究. Odum 在《生态学原理》(Fundamentals of Ecology) 中,赋予承载力概念较精确的数学形式。 5.1.2环境承载力概念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理论雏形。 环境容量的缺陷: 环境容量只反映了环境消纳污染物一个功能,不能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 在充分认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并在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概念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容量”角度,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阈值”角度)。 5.1 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 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能力”角度,彭再德)。 其他:中国大百科全书 郭秀锐 Schneider 5.1 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 5.2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客观性和主观性 客观性体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衡量和评价的,它是该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表征;主观性体现在人们用怎样的判断标准和量化方法去衡量它,也就是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具有主观性. (2) 区域性和时间性 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3) 动态性和可调控性. 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其大小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采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 5.3.1 指数评价法 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应用统计学方法或其它数学方法计算出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数,进而实现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矢量模法 将环境承载力视为n 维空间的一个矢量,这一矢量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方向和大小的不同而不同. 设有m 个发展方案或m 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分别对应着m 个环境承载力,对每个环境承载力的n 个指标进行归一化,则归一化后向量的模即是相应方案或时期的环境承载力. 简单易行,但在权重确定方面,一般采用均权数法或其它人为方法,受主观影响,可能使计算结果产生一定偏差. 应用:曾维华,湄洲湾各规划小区的环境承载力 5.3 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方法 5.3 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方法 模糊评价法 将环境承载力视为一个模糊综合评价过程,通过合成运算,可得出评价对象从整体上对于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再通过取大或取小运算就可确定评价对象的最终评语。 缺点:取大取小的运算法则会遗失大量有用信息,当评价因素越多,遗失有用信息就越多,信息利用率就越低,误判可能性越大。 解决途径:主成分分析法-在保证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经线性变换和舍弃一小部分信息,以少数综合变量取代原始采用的多维变量。 应用:高彦春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潘东旭等,徐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5.3 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方法 5.3.2 承载率评价法 承载率(有的文章称为承载力饱和度) 是指区域环境承载量(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现实取值)与该区域环境承载量阈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