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1总论培训讲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鉴定学 Identific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引言? 中药鉴定学科的特点;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教材的基本内容;配套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 ; 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制剂]:以饮片为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成的随时可以应用的剂型,约40余种剂型。 中药的方剂:已达100 000余首,已经批准生产的中成药数量为9 300余种。 # 真正的中药是复方。对于中药的鉴定,只有把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鉴定方法与特征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鉴定的目的。 ; 第二节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1 中药的品种鉴定 ;2 中药的质量鉴定;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一般是以其所含药效组分的稳定性、安全性、生物效应指标和信息物质等专属性特征为标准。 评价中药质量的先进方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中药本质的药效组分鉴定; 能够客观地反映中药效价或遗传特征等指标的“生物鉴定法”。 ;3 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4 制订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 5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第2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建立和近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兴起,促进了中药学科的发展。在传统本草学(Bencaology)的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学科—生药学Pharmacognosy)。 生药学是从药物学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当时生药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鉴定商品药材的真伪优劣(品种和质量)。“生药”一般指取自生物的药物。;1803年,法国学者Derosne等从植物药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并证明了其药理作用。1806年,德国药师Sertüner从阿片中分离得到了吗啡碱,开创了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先河,对植物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逐渐应用到了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出现了化学鉴定法。 ;1838年,在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之后,显微镜随即被利用来研究植物药的组织构造,出现了中药的显微鉴定法。1857年,Schleiden出版了《植物性生药学基础》(Grundn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一书,记载了部分植物药的显微鉴别特征。从此,植物药的显微鉴定逐渐成为了鉴别中药的重要手段之一。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文“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为“生药”。1890年,山下顺一郎编著的第一部《生药学》问世。 ;1916年,英国生物学家Wallis首创了显微定量的方法—石松孢子法(lycopodium spore method),并出现了植物药的显微常数测定法,如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细脉末端数)等。 ;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生药学传入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法)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中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分析仪器的发明,1930年以后,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如荧光分析法、毛细管像分析法、比色法等逐渐应用到中药鉴定中来。1934年赵燏黄和徐伯鋆编著出版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卷,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医药教育的必修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许多药学工作者,在中药鉴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研究、调查、考证,使中药由传统的经验鉴别和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发展到了现代的科学方法,扩大了中药资源和使用范围。 20世纪50年代,色谱技术、光谱技术、电镜技术等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中药理化鉴定的系统方法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中药鉴定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加强对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工作、加速培养现代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确保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出现了一些用现代植物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整理研究的实例,开始了专门的中药教学和研究工作。分别从中药的来源、鉴别特征、质量标志、鉴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中药鉴定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64年,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课程;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协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并作为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根据教学

文档评论(0)

youngyu03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