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汉语史·下编4.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明汉语史·下编4 词尾“得、的、地” 形尾“着、了、过” 历史句法学 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使成式(动补式)句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处置式(把字句)的产生及其发展 被动句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动词词尾“得”字 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说文》:“得,行有所得也。”《玉篇·彳部》:“得,获也。”《诗· 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1.“得”后置:从汉代开始,“得”字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一直沿用到后代。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嵇康《养生论》 渔者网得神龟焉,渔父不知其神也《论衡》 获得”。其后置,“得”字又具备了另外一种意义,即“达到行为的目的”意义,这样“得”字开始虚化了。 唐代诗文例子: 杜甫诗“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 这种“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被“不”字甚至“未”字隔开: 《后汉书》 “田为王田,买卖不得。” 杜甫诗“天边老人归未得。” 白居易《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 由此可见,这种“得”字还不是真正的词尾。不过词尾“得”正是从此种“得”演变而来的。 2.词尾“得”产生的时间:唐代。 第一种是作为动补句的动词词尾,唐代不多;宋代常见。 《朱子语类》“只是见得不完全。” “此条记得极好。” 第二种,是作为紧缩句的动词词尾, 《茶酒论》“感得天下钦奉,万姓依从。” 到了宋代,由于“得”和“动补式”配合,表示能够,这时即作为“能愿式”中的动词词尾。 《六一词》“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以上动词词尾“得”字是同一来源的, “获得”----“达成”-----虚化为动词的词尾。但是在不同结构中,“得”字体现出来的意义是不同的: 在动补结构和紧缩结构中,是表示“造成某种情况”;在能愿式结构是表示“达到某种目的”。在动补结构中:修得好—是说明 。在能愿结构中:修得好—是表示 动词形尾“了”“着” “过”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一、动词形尾“了”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先秦史料没有“了”字。《说文·了部》:“了,尥(liào)也,从子无臂,象形。”这是“了戾”的“了”, “了戾”是缭绕、缠绕的意思;魏晋以后,“了” 作“明白、懂得”讲。这两个意义都与时代助词“了”没有关系。 汉代“了”又有“终了、了结”义。《广雅·释诂》:“了,迄也。”《三国志·蜀书·杨仪传》:“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从汉代开始,这个意义的“了”往往用在别的动词后,充当补语。如: 王褒《僮约》:“晨起早扫。食了洗涤。” 《齐民要术·杂说》:“凡秋收了,先耕乔麦地。” 在以上句子中的“了”都有“完毕”的实际意义。 王梵志《倖门如鼠穴》:“若都塞了,好处却穿破。” 寒山诗:“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 在唐代,“了”的虚化过程并没有最后完成。如果句中有宾语,“了”往往置于宾语之后,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宋元。如: 《临济慧禅师语录》:“饱吃饭了,便坐禅观行。” 《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作此语了,遂即南行。” 从八世纪开始,一部分“了”已经移到宾语的前面表示动作的完成,宋代这类的例子日益增多,位置固定,发展成为汉语唯一的形式。 吕岩诗:“神仙不肯分明说,迷了千千万万人。” 张乔《增友人》:“几时献了相如赋,共向嵩山采茯苓。” “了”字由宾语后面移到宾语前面,与动词紧接,标志着“了”字已经完全虚化,也是汉语语法为了适应语义表达的需要而不断调整词序的事实。 在表示动作完成的时体助词“了”向宾语前移过程中,跟语气词“了”逐渐有了分工。语气词“了”表现的是全句的语气,只能放在句子的末尾,不能移到宾语的前面。因此,早在宋代,就有了一句中同时出现两个“了”的例子。宾语前面的是时体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宾语后面的是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和确实无疑的语气。如 《朱子语类》卷十六:“某之说却高了,移了这位置了。” 《朱子语类》卷三十二:“欲变齐,则须先整理了坏底了。” 这样汉语的时体助词就最后形成了。 二、动词形尾“着”字的来源及其发展情况 “着”本作“著”。著是多音多义词。最常见的是“显著”和“著书”。另有 “附著”和“著衣”。后来人为了分别把入声的“著”写成“着”。形尾“着”是从“附着”的意义演变而来的。如:风行而著于土。《左传》 汉末“着”字有虚化的迹象,它不是句中动词,而是放在动词后面和动词构成动补式的结构,如:今钟鼓无所悬著……如必有悬著……。《论衡·雷虚篇》 南北朝后,“着”字开始虚化。表现在:一方面,它不作谓语,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保存“附着”的意义,它常常和“前、后上、下、中、边”等字照应。如:长文尚小,载著车中。《世说新语·德行》 但是这种“着”字后面不带宾语,“著”字有“在”的意义 唐代,带“着”字

文档评论(0)

123****6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