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型时期,更是儒家学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黄老之学不可长用,汉武帝便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第一节 《礼记》的社会思想  一、 关于《礼记》一书                  儒家的经典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经”,一类是“传”,一类是“记”。“记”是用来对经文进行注解,说明和补充的资料。  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后人纪念其人建有郑公祠。   二、  论礼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  (一)  何谓“礼”       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礼记》的作者将汉初及汉代以前的儒家的礼论加以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何谓礼?我们从《礼记》中可以看出礼有多重内涵。  (二)  论礼产生的基础  第一,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第二,礼的产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也就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  第三,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三)  论礼的社会功能 首先,表现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第二,表现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 第三,表现在规范人们的言行方面。 第四,表现在节制人的自然性而焕发人的社会性方面。  第五,表现在区分人与动物方面,“礼义”是根本标志。  第六,对人的教化方面,礼有潜移默化,防微杜渐之功。  三、  论乐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 (一)何谓“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四、  论理想社会模式  《礼记》中所载孔子论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大同,小康,乱世三种阶段。孔子说小康之治,数禹,汤,文,武,周公为六君子,其意谓小康之治,至此而终;禹之前乃大同,周公之后乃乱世。由此说来,小康社会大概存在于夏禹到西周时期。与《礼记》相对应的,还有《春秋》的三世之说。大概是将春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为乱世,二为升平世(相当于小康),三为太平世(相当于大同)。          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其生卒年月《汉书》本传语焉不详,苏兴作《董子年表》,认为他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年于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一、 人性论与欲望论        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从阴阳学说出发,他主张人性由天道决定,既然天有阴晴,人性并不是全善全恶的,包含着善与恶两种成部分。   二、论社会规范              董仲舒认为,道德伦理规范是人类所特有的。这关乎人是否能组织胜于鸟兽的合理社会,过安和乐利的社会生活。   三、论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        董仲舒是一位行为端正、颇富正义感的学者、思想家。他耳闻目睹当时政治上的酷吏统治、经济上的贫富悬殊、社会上的劣风败俗、伦理上的薄情寡义,看到村野农夫过着猪狗一般的生活,就产生出无限的恻隐与义愤。  四、理想社会构想                  汉代政治、文化大一统的社会现实,方便了董仲舒在天人合一、古今同贯的广阔背景上,整合有史以来的各种典制、文献和传说,构建他的理想社会模式。  第三节 《白虎通义》的社会思想         自汉武帝时代以来,儒学思想成为国家所崇信的学说,居于社会政治发展的指导地位,并不断得到士大夫阶层的完善。但是,士大夫阶层在诠释和研习经学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抱负和主张,既有对天下秩序的认识,也有超出统治者预期的地方。  一、道德管理的理想社会模式        自从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社会政治治理原则之后,对社会进行道德管理是儒家的一贯传统。相对于行政技巧、政策和刑法等,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留岗培训金属热处理初级工理论考试.docx VIP
- 铝方通吊顶安装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docx VIP
- 商务英语(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章节测验答案(课程ID:1205722812).pdf VIP
- 第37号: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规定(2018).docx VIP
-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诊治.pdf
-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提升的实践课题报告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全新版进阶视听说B1 四级听力训练4测试答案.docx VIP
- 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高净值人士税务观察:个人股东在并购重组中能否暂免纳税?.pdf
- 落地式外脚手架施工方案修改版.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