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审题(优质课比赛).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文审题失误的主要表现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例2:2007年《诗意地生活》 在“诗意”与“非诗意”“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之间,不少考生认识比较模糊,下笔比较随意。 有些考生很牵强地将“意志和气概”“责任”“美丽”等理解为诗意;也有优秀考生狭窄地将“诗意”理解为“闲适”、“舒服”或“美丽的哀愁”。 还有些考生满足于将一些“诗意”的生活片段加以罗列,未注意标题的动态性。 作文审题失误的主要表现 2.误解话题中的概念。如2001年的“诚信”被拆成“诚实”“诚恳”“真诚与信任”“真诚与自信”等。 3.忽视二者的关系,只谈一方面。如2003年高考题要扣紧“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之间的关系来行文,可以有所侧重,但只写“感情亲疏”,或者只写“对事物的认知”,评卷中都被视为偏离。 4.混淆题目类型。 * 作文审题 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具体地说,作文的审题,就是要求考生能对作文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全面的审读,准确的理解,不偏不漏按要求作文。 审题中不经意的任何一处疏漏或偏误,都会造成偏离题意甚而背离题意。 高考作文题的组成: (1)情景材料;(2)标题或话题; (3)要求和注意事项。 高考作文题的类型: (1)命题作文 (2)话题作文 (3)材料作文 1、要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题,把命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而不能匆匆“扫描”。 2、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就很可能是关键词。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要尽可能找出来,不要遗漏。 3、用铅笔把关键词圈出来,然后一一落实,把它们的要求全部体现到作文中去。 4、细读命题中的“注意”事项。 明确文体 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 记叙文:有故事、有人物、有主题 一、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基本立意。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一、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基本立意。  例1: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①在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②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③十几年后,鹿群由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④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⑤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⑥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蓬勃生机。    这是个叙述性材料。纵观全段文字,⑤⑥两句是关键性语句,句⑤从反面说明错误做法导致的不良结果,句⑥用转折复句从正面指出恢复生态平衡所收到的良好效果,由此不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一、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基本立意。  例2: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二、分清叙述的主次,揣摩材料的主要倾向 一个材料,其叙述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具有多个叙述对象。因此在阅读材料时,我们一定要分清哪个叙述对象体现了整个材料的主要倾向,哪个叙述对象没有体现主要倾向。体现主要倾向的就是叙述的主要对象,反之,就是次要对象。把握了这个倾向,材料的立意也就不难搞清楚了 二、分清叙述的主次,揣摩材料的主要倾向 例3:就下面短文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能够联系实际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①山坡上有一棵巨树的残干。②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年了。③当初它只是一棵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④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由树皮往里吃,以它们微小的却不停止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⑤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此材料叙述的对象有两个:大树和甲虫。依据句③中“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和句⑤两个关键性语句,可推断出材料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树。历经400年,遭受14次闪电、无数次山崩和风雨摧残却顽强成长为大树的“它”,竟然毁在一

文档评论(0)

123****6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