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课堂笔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5 南戏与《琵琶记》 一、南戏概述(教材p275) 南戏,又叫南曲戏文、戏文、南曲。 北宋末年在浙江温州(永嘉)一带兴起的一种戏曲形式,最初流行于浙江东部沿海一带,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地位:元代戏曲创作的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宋杂剧、影戏、傀儡戏、鼓舞大曲、唱赚、缠令等多种民间技艺,逐渐成熟。 元灭南宋,南北统一后,南戏从北杂剧中吸取长处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把杂剧改编成南戏上演;杂剧的作家兼写南戏;北杂剧的演员兼演南戏。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南戏的体制特点 A.南戏剧本的结构体例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篇幅可长可短。可根据剧情自由伸缩,不忌枝蔓,比杂剧冗长。 B.南戏的角色比较复杂,除了净、末与北剧相同,生与丑则是南戏独有的。歌唱规制丰富灵活,任何角色均可歌唱;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 C.“副末开场”的形式:即第一场戏照例由副末首先登场,通过歌唱词曲以及与后台演员互相问答,概括介绍剧情和交待创作意图,又叫“家门大意”或“家门引子”。 D.南戏语言和音乐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南曲清柔婉转的演唱风格,与北曲的高亢激昂构成鲜明反差。 南戏与北曲体制的区别(参看教材p276) 1.杂剧通例由四折组成,只有少数超出四折,南戏不称折而称“出”,无固定出数,长短适剧情变化,少则十几出,多则四、五十出。 2.杂剧常有楔子,南戏则有“家门”“开宗”由末或副末介绍剧情,从第二出才是正戏。 3.杂剧一般由一角色演唱到底,南戏则各角色均可唱。 4.在音乐方面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曲子一韵到底,南戏每出则可用几个宫调,并且可以换韵。 5.杂剧一般选调激越昂场,南戏选调柔媚婉转。 6.由唱、白、介组成。 南戏的概况 宋元南戏目前存目共230多种,有传本的有19种。从现存曲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和家庭纠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而表现金戈铁马的英雄题材则极为罕见。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 《小孙屠》(包公戏、官府的糊涂、“南北合套”) 《宦门子弟错立身》(市民阶层平等爱情观) 传世的20余本南戏中,多经明人改动,甚至已面目全非。 高明《琵琶记》 (一)高明的生平 (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人,后人称他为东嘉先生。 祖父天锡、伯父彦和及弟弟均以诗闻名,本人立志仕进,苦读《春秋》。 经历与创作 早年乡居读书,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在浙江处州、杭州等地做小官。 1351,从军南征方国珍起义,因与统帅意见不合,感悟“功名为忧患之始。 此后隐居杭州,至正十六年(1356)隐于浙东宁波的栎社,“以词曲自娱”,专门从事创作,完成《琵琶记》。后病卒于家。 另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诗文集《柔克斋集》20卷,已佚。今存诗文50余篇。 思想 理学家黄潽的弟子,有较浓厚的儒家正统思想,早年胸怀大志,历经宦海风波后对当权者非常不满,最终退隐林下。作品充满忧民伤世的思想。 《琵琶记》“全忠全孝”的主题;“五娘请粮被抢”。 《琵琶记》 中国戏曲史上传演最广的作品之一 明刊本数十种,明、清至今都活跃于舞台 参考书目: 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琵琶记》的题材源流 前身为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蔡中状元后“弃亲背妇”,赵五娘独立赡养公婆……蔡“为暴雷震死”。(秦香莲式故事)。 在民间传说中,蔡伯喈只是借用历史人物之名 (蔡伯喈即蔡邕,东汉末著名文人)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可见: 一.蔡伯喈故事在南宋已成为民间讲唱文学的流行题材; 二.蔡伯喈已被描述成反面人物。 蔡邕其人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yǔ)人(河南杞县)也。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与曹操善。女蔡琰。 《琵琶记》的主题改造 《赵贞女蔡二郎》是意在维护家庭稳定的伦理剧。 《琵琶记》在保存这一核心内涵的同时,又对剧情作了重大改动。最关键的地方,是把原来作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而不得已。 改编后的《琵琶记》,通过蔡伯喈的遭遇,揭示了“忠”与“孝”这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