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复习资料大三.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陆架 : 在海岸附近低潮线和大约200米等深线之间是一个台地,称为大陆架。它通常可视为大陆区域向海面下的自然延伸,构造上属于大陆的一部分。大陆架以低于1’ 大陆坡 : 大陆架边缘的向海斜坡非常陡峭,坡度的变化通常在2°到5°间,可迅速从200m左右的水深急剧下降到3500m的位置。在有些特别区域,坡度可达30 °-40 °。下切的海底峡谷是大陆坡特有的地貌单元,可将陆源沉积物通过峡谷输送到海洋深部。 大陆裙 : 由大陆坡麓向大洋底延伸的沉积扇构成。沉积物厚度通常超过 4km,平均坡度 0.1°-0.6°,表面起伏不大。 海沟 :分布于洋盆边缘的海底狭长凹地,通常接近和平行于海岸展布,是海洋最深的地带 岛弧 : 与海沟伴生的弧形岛屿或岛链,多发育在沟-弧共轭体系的靠陆一侧,是分隔大洋盆地与边缘海盆地的重要构造地貌。岛弧有陆弧和洋弧之分,大多向外洋凸出 深海平原 : 整个洋底大约有2/3位于3500-5500m深度之间,形成一个波状起伏的广大区域,其表面覆盖着各种远洋沉积物,尤其是钙质和硅质软泥以及远洋粘土,统称深海平原。 大洋中脊 :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它全长6.5×104km,顶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出盆底1~3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宽数百至数千千米不等,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弧后盆地:岛弧靠大陆一侧的深海盆地。又称边缘盆地。水深约2000~5000米。与海沟、岛弧组成沟弧盆系。弧后盆地在世界许多大洋边缘均有分布,以西太平洋边缘的最为典型。按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可将弧后盆地分为4种成因类型:边缘海盆地及弧间盆地、前陆盆地、弧后转换断层和弧后硅铝层上裂陷盆地。 洋壳:大洋地壳极薄,其上海水深度平均为4.5千米。大洋地壳从上到下由下列三部分组成:a.海洋沉积物层,平均厚度约为300米,但其厚度可以从零(特别是洋中脊附近)变化到几千米(大陆附近);b.镁铁质火成岩,以玄武岩和辉长岩为主,其厚度为1.7±0.8千米; c.海洋层,主要是地幔顶部水化作用形成的蛇纹石,其厚度为4.8±1.4千米。洋壳的厚度、年龄随距洋中脊的距离加大而变厚、变老。但洋壳的年龄远远低于陆壳,多晚于中生代。 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软流圈以上部分)的综合体,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在结构和物质组分上存在重大差别。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为100千米带有弹性的坚硬的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是软流圈。 板块:地球岩石圈层被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分割形成的不连续板状岩石圈块体。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转换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扩张同时进行,结果使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侧洋脊之间,且断层的水平位移方向与两侧洋脊段的错动方向正好相反, 多见于大洋中脊区域。断裂带两侧,洋中脊脊轴及其磁异常带均平移错开,错开幅度自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少数可达千公里以上。断裂带在海底地形上表现为海底岭脊、构槽和崖壁,并常与洋脊轴线近于垂直。断层两侧海底推移的方向就是海底扩张的方向。转换断层的存在是海底扩张说的有力证据之一。 碳酸盐沉积补偿深度(CCD):随着海洋水体深度的增加,碳酸钙的饱和度将不断增加。在一定深度上,碳酸盐颗粒的沉淀速度等于碳酸盐的溶解速度(碳酸盐岩被完全溶解的接面),该深度即称为碳酸盐沉积补偿深度。 碳酸盐沉积补偿深度(CCD):在溶跃面以下的水体中,介壳供应量相对减少,而溶解速率增加很快;当到某一深度,钙质介壳的供应量与溶解量相等而达到平衡时,称为碳酸盐补偿深,度简称CCD。 在溶跃面与CCD之间的水层中钙质介壳的溶解程度较强;在CCD上,介壳溶解度更强,在CCD以下的海底,钙质介壳绝大多数被溶解掉,不能形成钙质软泥,只出现深海粘土或硅质软泥。 硅质生物软泥:硅质生物组分大于30%的软泥(生物组分以非晶质二氧化硅为主),包括硅藻软泥和放射虫软泥。覆盖大洋面积约10.9%。硅藻软泥主要分布在南、北高纬度海区(南极海域与北太平洋),平均水深约3900米。放射虫软泥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海域,平均水深约为5300 钙质软泥:一般认为,大洋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大于65%为钙质软泥,主要是由有孔虫、颗石藻、翼足类等石文质及方解石质壳体组成,它分布于大洋底碳酸钙补偿深度以上。钙质软泥在全球海域分布最广,约占大洋总面积的47.7%。大西洋(CCD)较深,一般大于5000米,所以除极少数深度大于5000米的深海平原之外,几乎全被钙质软泥覆盖。南太平洋和赤道太平洋的东、西两大海域及南印度洋也大部分被钙质软泥覆盖。沉积速率较高,达1-2cm 深海粘土:形成于陆源沉积物和生源沉积物沉积速率极低的深海环境,位于CCD面以下,是由陆源粘土和粉砂组成的大洋最深部沉积物。其中粘土矿物占5

文档评论(0)

5500083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