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地野溪治理与清疏方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國有林地野溪治理與清疏方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98年1月5日農林務字第0971730576號函訂定下達 緣起 臺灣地形南北狹長,河短流急,地勢陡峭、地質結構脆弱,地震及颱風發生頻繁,民國53年臺灣省政府發表治山防洪政策,河川上游高山地區由林務局辦理,中下游分別由山地農牧局及水利局執行,開始大量挹注經費辦理全島治山防洪工作。林務局迄78年結束事業機構體制,執行治山防洪計畫,79年迄至85年賡續辦理治山防洪政策與接續之落實水土保持計畫,有效攔阻土石下移。 此後,隨著經濟發展,環保意識高漲、溪流魚類生態環境及海岸、河川中下游侵蝕問題逐漸為社會各界所關注,後續林務局之野溪治理重點放在安全與生態兼顧之治理政策,85年開始研究防(攔)砂壩對於溪流魚類生態環境之影響,並對工程人員加強生態課題訓練,推展生態工法,具體執行崩塌地植生、高壩低矮化、透過性壩與增建魚道等措施,以營造適合之生物棲地,維持森林生態多樣性。 本會林務局為保護森林,涵養水源、防治林地土壤沖蝕、崩塌、地滑、土石流及洪水等災害,維護自然生態環境,歷年來應用工程、植生與造林方法,從事上游集水區之治理,多已達到預定功效。但近年來,因為降雨強度動輒超出設計標準,加上88年,921地震影響,使原處於穩定之坡地及野溪,自然崩塌造成土石淤積河道,改變水流流向,而影響通水斷面情形。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日益顯著,臺灣地區ㄧ次颱風動輒降下1,000公釐以上雨量,時雨量超過100公釐比比皆是。921地震後,地表土石碎裂鬆動,原本敏感的地質更加脆弱,上游集水區林地受到影響,自然崩塌裸露地的面積快速增加,雨水侵蝕裸露地形成蝕溝,接近國有林地周邊或進入其範圍,淹水、崩坍或土砂災害頻仍,鄰近的聚落安全問題成為關注 97年7月卡玫基及鳳凰颱風過後,各界對於相關機關未落實執行河溪疏濬工作,多有所指責。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鑑於機關辦理河川疏濬工作時,時有被檢調認定有官商勾結盜採砂石之嫌,爰與法務部於97年8月4日聯席召開「研訂河川疏濬及砂石採售合法認定標準」研商會議,結論第4點:請農委會督導林務局、水土保持局就山林及山坡地之水土保持以及河川治理界線範圍上游之土石清疏與治理問題,擬具具體解決方案,比照水利署作法,研訂標準與規範報院頒布施行,以從源頭解決土石流及水患問題。 本會林務局爰就國有林地內之野溪治理、清疏相關問題,依業務主管相關法令,研提本治理方案,以有效處理崩塌及土砂災害。 河溪特性與近年治理概況 河溪特性 上游河段: 多為1~2級山溝或野溪,河道狹窄,河谷常呈V~U字形型態,便道不易開設且難以維持,並須考量生態環境。 坡降較陡(2%以上),流速極快,沖刷力較強,砂礫石隨水流下移,河床常見大塊(巨)石沉積,或岩盤露頭,沿岸坡地發生大崩塌以後,出現土石堆積,運移變化起落幅度甚大。 急流、淺灘、深潭等溪流棲地環境變化多樣,生物相豐富,生態環境維持自然狀態。更上游之溪流環境則多為急流、淺灘、瀑布等,部分地區呈現暫時或間歇河溪狀態。 治理工程以穩定與控制為主,如防砂壩、潛壩、丁壩、固床工、護岸等設施,使降低流速,免於河道沖刷與坡地崩塌,調節土砂下移來達到防減災目的。 中游河段: 多為2~3級河溪,河幅則較寬廣,便道易開易維持。 河道坡降稍緩(2~0.5%),多屬常流河溪,流速較慢,沖刷力稍弱,溪岸或有岩盤露頭,砂泥隨水流下移,河床常見卵石及砂礫石雜陳,為土石堆積、運移變化區,在支流會合點起落幅度變化頗大。 水道、淺灘、深潭等溪流棲地環境變化,生態環境維持自然狀態,除高灘地農業污染外,少有家庭污水與工業污染。 治理工法常以穩定河岸之固床工、丁壩、護岸、堤防保護,防止沖蝕河溪兩側土地;或衝擊護岸、道路、橋樑等設施;或發生洪水溢流災害。 下游河段: 多為3級以上河溪,位於淺山或平原區,河道更為寬廣,有高灘地兼供農業使用,堤外便道經常存在。 河道坡降更緩(0.5~0.1%),屬常流河溪,流速緩慢(洪水時除外),河床以卵、礫石、砂、土質沉積為主,越往上游夾有越多之卵、礫石。 治理工法以防洪為主,河溪兩側築有水防道路、堤防、丁壩、護岸、水門、防潮舺門等設施。 近年治理概況 (一)民國86年~88年,林務局從事上游野溪治理工作,著重生態工法考量,改變過去只有安全之防砂治水工程作法,以增建魚道、高壩低矮化、連續式固床工與開口壩、梳子壩之透過性壩,以及多孔隙之護岸或堤防為主。 (二)88年,921地震後,以生態為原則,安全為導向之工法,著重崩塌地植生及蝕溝控制等源頭處理,減少土砂來源。89年迄至96年,辦理國有林地水土保持、治理復育,以工程方法治理崩塌面積1,943公頃,以造林方法復育崩塌面積2,705公頃,合計4,648公頃,提昇良好的森林覆蓋,使林地坡面減少地表逕流,對地表沖蝕的防止或減低產生正面助益,並發揮森林涵養水源功效,促

文档评论(0)

444885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1121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