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20世纪早期 现代艺术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法国——野兽派 野兽派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野兽派是表现主义的一种,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 野兽派代表画家 马尔凯(1875——1947)、芒干(1874——1949)、德兰、弗拉芒克、乔治·罗奥、杜飞(1877——1953)、凡·东根(1877——1968)、佛里兹(1879——1949)。 野兽派的风格特点 野兽派继续着后印象主义文森特·梵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 野兽派的艺术原则 野兽派的主要原则是通过颜色起到光的作用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全部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马蒂斯说过:“构图,就是以装饰方法对画家用以表达自己感情的各种不同素材进行安排的艺术。” 野兽派的影响和意义 野兽派作为社团存在的时间只有二三年。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作新的探索。是20世纪在欧洲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它摆脱了物体固有的色彩特征,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夸张的颜色来实现色彩在画面中的完全释放和独立,野兽派的出现把欧洲从几百年的传统的自然色彩概念中释放了出来,野兽派的产生意义,就在于色彩不必依附于任何自然形态以及他们的真实性,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品格特征。 野兽派代表作家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21岁时的一场意外,令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马蒂斯作品《豪华 欢乐 宁静》 马蒂斯作品《马蒂斯夫人像》 马蒂斯作品《红色的画室》(1908年) 马蒂斯作品《红裤宫女》(1921年) 我追求的是表现。画面的整体安排就是表现,物体的大小、位置、空间都扮演着一个角色。色彩的选择不是依赖科学理论,而是建立在观察、感受、每一个十分自然的体验基础上的,目标是达到那种组成画面的感觉的凝聚状态,绘画过程十分缓慢,是一个长时间的、不断地调整的渐进过程,直到色与色、形与形的关系达到高度协调为止。 ——马蒂斯 德国和奥地利——表现主义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 兴起:19世纪末德国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的理论对表现主义起了推动作用。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中出现强烈的表现主义因素。他的画展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兴起。蒙克代表作《呐喊》。 蒙克作品《呐喊》 桥社 德国表现主义美术社团。1905年成立于德累斯顿。由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建筑专业的学生E.L.基希纳、E.黑克尔、E.布莱尔和K.施米特-罗特卢夫发起。“桥社”一词的含义是团结所有德国艺术家,共同起来反对腐败的学院派绘画和雕塑,建立一种新的同日耳曼传统有联系的而又充满现代情感和形式的美学,从而在艺术家和切实有力的精神源泉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基希纳作品《柏林街景》(1913年) 基希纳(1880~1938)德国画家。1880年5月6日生于阿沙芬堡,193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