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清代的碑派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晚期碑学概况 晚期碑学的书法实践者,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成就最大,尤其是艺术大师吴昌硕卓然而立于有清一代。吴昌硕及其创作是对整个碑学实践的总结.既是古代书史的终结,也是近代书法史的开端。 除以上三家之外,尚有杨沂孙,张裕钊、吴大澂 、杨守敬、杨岘、李瑞清、康有为等。 在碑学理论上,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楫》可称之为划时代的著作.这是继阮元、包世臣之后对整个碑学理论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也是整个碑学完全成熟的标志。 何绍基 何绍基(1799一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又号蝯叟,湖南道州人.为晚清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 何绍基的书法,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其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浑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 。 杨沂孙 杨沂孙,江苏常熟人。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官凤阳知府。工篆书,融会大、小篆。篆法精纯,学力深厚。自唐李阳冰之后,无能有继承者,孙氏以篆书著称于世,行书较罕见,但也写得很好。 杨沂孙以其独特风格的篆书方法,令人一新耳目,使这种已失去实用价值的文字以其独特的美感,在书法艺术园地中重放光彩,其功不可泯。 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传世书迹较多。 《七言联》 释文:“邀云作伴远忘返,与鹤分巢宽有余”,为杨沂孙晚年作品,婉转流通,精妙自然,正如时人评其篆书:“功力甚勤,规矩亦备,所乏者韵耳。” 张裕钊 张裕钊(1823~1894), 中国清代书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人。精诗文,善书法,其书写魏碑成就最突出。他学习北魏《张猛龙碑》、东魏碑刻,更刻意于北魏《弔比干文》等。 他的书法,结体方整险峻,用笔外方内圆,浑穆逋峭;但有时稍兼行书笔意,转折方硬,变化较少。康有为对张裕钊书法评价极高,誉之为“集碑学之大成”。 著有《濂亭文集》、《濂亭遗文》、《濂亭遗诗》等,后人重刻,合为《濂亭集》。 605 清代碑学的发展 清代碑学 什么叫碑? 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碑是刻石的总名,细加分析,直立中央四无依傍者谓之碑,在门上者谓之阙,埋于圹中者谓之墓志,自然之山石谓之摩崖,所有这些在石上刊刻的书法作品统称为碑。 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清代碑学从萌芽到高峰的发展过程,即经过“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耳”。 清代碑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顺治至乾隆初年(1644 ----1736)为早期; 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为中期; 咸丰至宣统年间(1851—1911)为晚期。 清代早期碑学 早期碑学主要产生于民间,以宗汉碑为特征。习碑者多为在野文人,他们不趋流俗,而从秦汉碑刻中讨取营养。 早期碑学之所以产生于民间,不仅在于这些在野文人与官方文人士大夫们在审美上的差异,还在于其所体现出的对官方正统的流行妍美书风的逆反心态。 早期碑学于篆书、隶书二体,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其中以隶书成绩最大,故可称隶书为清代碑学之先导。 这一时期,以郑簠、金农、郑燮为代表。郑簠、金农、郑燮等书风古拙质朴,雄浑奇崛,与当时盛行的董、赵书风颇为不合,被目为狂怪,故于当时影响并不太大。 郑簠 郑簠(1622-1693) 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为名医郑之彦次子,深得家传医学,以行医为业,终生不仕,工书。 少时便立志习隶,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清方朔《曹全碑》跋:“国初郑谷口山人专精此体,足以名家,当其移步换形,觉古趣可挹。至于联扁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矣。” 郑簠是清初对隶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书家,也是清代隶书复兴的先行者。 他用心研究隶书,以篆书之结构,楷书之笔法融入隶书,并参以草情,得沉着飞动之妙。他自称:“作字最不可轻易,笔管到手,如控于钧弩,少驰则败矣。” 因此,他“作书正襟危坐,肃然以恭,执笔在手不敢轻下,下必迟,敬慎为之”,“每成一字,必喘数刻” 。由此而知其用心良苦。 其隶书飘逸虚灵,活脱洒丽。包世臣《艺舟双辑》将其隶书列为“逸品上”。后人称之为清代隶书第一人。 和郑簠同期的朱彝尊、王时敏的隶书于当时也颇负盛名,被称为“清初三隶”。他们三人的隶书基本代表了清初隶书的基本风貌.此三家相比,以郑簠为最,朱彝尊次之,王时敏尚不能与此二人比肩.除

文档评论(0)

137****19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