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陵墓中国古代建筑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知北游 》中国古代建筑史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三、等级观念四、发展过程五、实例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史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释丧制》 · 桑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思慕之地也 “墓,冢螢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周礼·墓大夫》 中国古代建筑史 1.侍奉意义:“事死如事生”------《左传》, 原为实供,后改为石五供,布局按前朝后寝 设置(按活人看待)。 2.纪念意义:对死去的先帝的纪念,表达思念之情。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石五供中国古代建筑史3.荫庇意义:风水上选择“吉地”,不可选“凶地”。好 的风水之地,恰为好的建筑生态环境,二者统一。4.强化皇权:威严壮观5.防盗:保持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盗墓。6.持久性:建造时间较长,执政时即开始修建,一直到死,人力物力惊人。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中国古代建筑史三、等级观念“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荀子、礼论》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 《礼记.檀弓上》中国古代建筑史一般贵族墓商代 商代一般贵族墓,普遍流行土坑竖穴木椁,面积一般为5-10平方米左右,从考古材料来看,一般无墓道,但有椁室、腰坑。墓室呈长方形土坑竖穴。在殷墟、郑州等都有发现。西周 与商墓无太大差异。棺椁齐全,少数有棺无椁,多数随葬兵器,有的还随车马器,墓室呈长方形土坑竖穴,多数有 “二层台”。中国古代建筑史 东周 仍普遍使用商周流行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构筑木椁,内放棺。椁与棺之间的空隙用板隔成头箱和边箱,放置随葬品。湖北当阳赵家湖楚墓中国古代建筑史平民墓商代如以墓地面积为标准分2类:1类墓室面积在1-3平方米之间。一般都有棺,有的墓有腰坑和椁。随葬品无铜礼器,有陶器、盆、生产工具等。2类墓室 面积不到1平方米。有的有棺,有的无棺,或以席裹尸。少数有棺和腰坑,但全无椁室。全无随葬品,墓主大都贫民。西周 西周平民墓室结构 ,墓室面积均在5平方米以下。很少棺椁齐全,个别只用席子裹尸。 东周 墓坑一般长2-3米,宽1-2米。较大的墓长为3-5米、宽3-4米。椁室都是四壁围成的长方形,少数用搁扳为出头箱。 中国古代建筑史奴隶墓 奴隶在商周时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有人身自由,生死大权由奴隶主掌握,死时无一定墓坑,而是散见与灰坑或祭祀坑中。如郑州商代遗址二里冈时期的灰层中。 春秋战国时代奴隶使用减少,但奴隶墓仍有存在,大都无一定墓坑无随葬中国古代建筑史四、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建筑史山顶洞人对待逝者中国古代建筑史仰韶文化中出现公共墓地西安半坡遗址平面示意图公共墓地中无葬具,只有一些陪葬品。居民区中有幼儿以及“凶”死者的翁棺葬。翁棺葬葬具以翁为主,另用盆或钵做盖。北中国古代建筑史坟丘以及陵墓的出现建造坟墓是因为人们有了想象力,相信人死了以后会进入另一个空间。私人墓地的出现中国古代建筑史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国古代建筑史 秦朝——秦始皇陵西汉⒈西汉11个皇帝,其中9个都葬在渭河北岸咸阳塬上,今陕西高陵县内。 九陵分布自西而东:武帝茂陵、邵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西汉诸陵位置图中国古代建筑史帝王陵墓-西汉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中国古代建筑史厚葬之制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