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谷云龙.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学(总论)脾胃科 谷云龙绪 言[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民国时期当代隋唐时期清代明代宋代金元时期一、先秦时期1.药食同源一、先秦时期一、先秦时期 2.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 二、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约公元200年(东汉末年)载药情况:365种分类情况:三品分类法成就: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是历代本草的奠基石,对后世本草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本草经集注》成书年代:公元480~498年(梁代)作者:陶弘景载药情况:730种分类情况:双分类法(按自然属性分类并结合三品分类)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2.《炮炙论》:为南朝雷敩所著,其主要内容是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本书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炮制学方面的专著,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四、隋唐时期《新修本草》成书年代:公元657~659年(唐代)作者:李勣、苏敬等主持编写载药情况: 844种(新增114种药物)五、宋 代《证类本草》成书年代:公元1082年作者:唐慎微载药情况:该书以《嘉祐》、《图经》为基础,并广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1558种,药后附列单方3000余首,首开方药相互印证的先例。六、金元时期 特点:一是发展了升降浮沉和归经理论,并使之系统化;二是大兴探讨药物奏效原理之风,以药物形、色、气、味为主,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套法象药理模式。七、明 代《本草纲目》成书年代:公元1552~1578年作者:李时珍载药情况: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60幅。内容:全书52卷,16纲,62目。成就:1.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3.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4.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5.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6.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八、清 代《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年代:公元1765年作者:赵学敏载药情况:921种,在《纲目》基础上新增716种。 成就:对《纲目》中修正错误及补充不足。九、民国时期 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是我国第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载药4300余种。十、当代的本草学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载药5767种)和《中华本草》(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1999年出版,载药8980味)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一、 产地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道地药材,即某一地区所产的某种药材,产量高、质量好、疗效佳,素有盛名。 二、采集 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通常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每种植物药材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 二、采集 1.根、根茎:通常在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2.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足时采收。 二、采集 3.叶、全草:通常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花将开放或盛开而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 4.花:一般在花刚开放时采收。 5.果实、种子:通常都在成熟时采收。第三章中药的炮制[概 念] 炮制,是将采集来的中药材,根据临床需要和制剂的要求,采用一定方法进行加工的过程。在古代又称“炮炙”、 “修治” 、“修事” 等。[炮制的目的] 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减低药物峻烈之性,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 [炮制的目的] 4.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5.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制剂、贮藏和煎出有效成分。 6.矫味,矫臭,以便于服用。 7.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材清洁纯净。 [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第四章中药的性能药物治疗疾病的机理药物偏性疾病阴阳失调偏盛偏衰健康阴平阳秘中药性能[概 念] 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的统称。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第一节四 气[概 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确立依据] 机体发生反应药物作用(治疗病证) 温热机体发生反应m寒凉机体发生反应m温热治疗作用m寒

文档评论(0)

jianzhongda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