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是什么使儒学在东汉末年陷入困境? 本身: 汉代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以经学为主,内容空虚﹐无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 外部: 开始从先秦诸子各家的思想中获取有益于实际的内容,打破儒家独尊局面 佛教、道教及其思想的传播也冲击了儒家正统价值观 五斗米教(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之前创立于汉中。《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后汉书·皇甫嵩传》:“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 儒学的复兴 韩愈 反对佛教、道教,宣扬儒家仁义,提出“道统”思想 李翱 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 材料一: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材料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材料四:“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到了东汉末年国家动乱,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不断,人们对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失去信心。而此时佛教宣扬的寄希望于来世和道教的长生不老得到了统治者以及人们的认可而盛行,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到了唐代,虽然国家统一了,但是由于李氏家族一直尊崇老子李耳为自己的祖先,所以将道教作为国教,韩愈和李翱虽然提出了复兴儒学,但是儒学的地位仍然没能恢复,不过儒释道三教已经开始融合。北宋初定之时,儒家的士大夫们反思李唐王朝灭亡的原因时认为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权、藩镇割据,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复兴儒学,因此理学应运而生。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白马寺(河南洛阳) 传承儒家仁义道德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试图重建儒家的心性理论,其《复性书》三篇为宋代理学家谈心性开了先河 北宋儒学复兴、理学创立的先声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陈颐《河南陈氏遗书》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 颢 程 颐 阅读教材指出“北宋五子”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对理学的创立作出的贡献? (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⑷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 1、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物致知。 2、如何认识和把握“理”? “格物”就是了解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格物致知” 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思考:朱熹认为“理”指的是什么?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如何?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三纲五常 对立的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