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 一、概述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9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非致病性禽流感
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
低致病性禽流感
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
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禽流感的历史;1997年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首次感染人,并致使18人感染,其中6人死亡。
1999年 香港首次从人类分离到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2003年 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致使荷兰一名兽医死亡,80多人感染。
;2004年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已使越南和泰国多人感染,10多人死亡。
2013年3月 我国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2013年5月1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北京、河南、山东、江西、湖南、福建等10省(市)共报告确诊病例127例,其中死亡26例 。病例以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2014年3月12日,澳门在活禽样本中检测到H7禽流感病毒。
;二、病原学;二、病原学;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2.传染途径:病禽与健康禽直接接触和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禽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鸡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发病。;3.易感动物:
鸡、火鸡、鸭、鹅、鹌鹑、雉鸡、鹧鸪、鸵鸟、鸽、孔雀等多种禽类对禽流感均易感。最敏感的为鸡、火鸡,鸭、鹅及其他水禽多为隐性感染。水禽与旱禽同场混养可造成交叉感染,病毒很容易在大规模饲养的鸡群或鸭群中传播。野生与养殖水禽可通过使用共同水体传播。除了感染禽类,禽流感还可以感???猪。;禽流感在人畜之间传播示意图;4.流行特点:
潜伏期:几小时到14天,与下列因素有关:毒力、剂量、感染途径。
由这些病毒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潜伏期,短的几小时到14d不等。潜伏期的长短依赖于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被感染禽类的种别。
;四、临床症状;②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大多数情况下,在感染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神经症状、精神沉郁、采食和饮水量明显减少,产蛋量陡降。
;病鸡头部肿胀,冠和肉髯发黑,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潮红、水肿,羽毛蓬松无光泽,体温升高;
下痢,粪便黄绿色并带多量的黏液或血液;
呼吸困难,歪头;
产蛋率急剧下降或几乎完全停止,蛋壳变薄、褪色、无壳蛋、畸形蛋增多;;在发病后的5d~7d内死亡率几乎达到100%。
少数病程较长或耐过未死的病鸡出现神经症状,包括转圈、前冲、后退、颈部扭歪或后仰望天等。 ;肉髯发绀;鸡脚鳞片下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精神沉郁,羽毛蓬乱;;;;;;五、病理变化;腹腔有卡他性到蛋白性炎症和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有炎性分泌物,水肿。卵巢衰退,开始表现为大滤泡出血。
;②HPAI;内脏器官浆膜和黏膜表面出血。
软组织出现坏死灶。
心外膜、胸肌、腺胃和肌胃黏膜出血明显。;;;;;;;六、诊断;2. 实验室诊断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分离病毒—HA检测—HI检测— 病毒毒力测定
;1.病毒分离与培养
2.血清学诊断
①琼脂扩散(AGP)试验
②血凝抑制(HI)试验
③神经氨酸酶抑制(NI)试验
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⑤病毒中和试验(SN)
⑥免疫荧光技术(IF);3 .分子生物学技术
①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②核酸探针技术
③补体结合反应(CF)
④放射免疫测定(RIA)
;鉴别诊断;七、防 制
一、预 防:
1. 端正态度,不要“谈虎色变”
2.实行严格的 生物安全 措施,加强饲养管理
3.注意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原(如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贫血因子等)的感染。
4.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
;规模养殖场可按下述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对散养家禽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对新补栏的家禽要及时补免。
1. 推荐免疫程序
对蛋鸡、种鸡、蛋鸭、种鸭、蛋鹅、种鹅以及生长期超过70天的肉鸡实行两次免疫,两次免疫间隔3~4周 。对生长期少于70天的肉禽进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