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毛泽东和柳午亭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长沙县一中 易海波 1916年夏天,对于长沙县高桥方塘冲来说,那是一个值得镌刻的夏天,因为在那个暑气氤氲的时节,青年毛泽东青年毛泽东同开智、开慧兄妹来到这里,拜访了一位不平凡的先生——柳午亭。 柳午亭,烈士柳直荀之父。1877年生,1905年留学日本,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1913年回国。1943年9月,66岁高龄的柳午亭先生被长桥柳氏族人推举为圣和中学(现长沙县一中前身)首任校长。 青年毛泽东听到恩师杨昌济教授对柳午亭赞不绝口,自然涌起了拜访柳先生的欲望。一到柳家,聪颖乖巧的杨开慧马上向毛泽东介绍午亭先生:“润之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午亭先生。”随后又向柳午亭引荐毛泽东:“午亭叔叔,这是我爸爸的学生毛润之,名泽东。”午亭先生细细打量了浓眉大眼的毛泽东,笑着说:“哈哈,这就是杨兄的爱徒啊。杨兄有联,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看来润之小弟就是未来之巨木了。了不起啊,了不起。”毛泽东连忙鞠躬作揖:“不敢不敢,久仰柳先生盛名,今日特来拜访,还望先生赐教。” 一番寒暄之后,他们就沉浸在热烈的探讨之中,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不涉及。柳午亭留学期间曾与黄兴等交往,为黄兴与孙中山的会见从中斡旋,还是同盟会成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回到国内,拒绝做官,专事教育,柳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人生感悟让青年毛泽东深感大开眼界。一直醉心于体育锻炼的毛泽东知道柳午亭是一位武术高手,他们不知不觉地彼此谈到了体育。毛泽东问:“柳先生,听说您在日本击败有名拳击家吉田道次,您平时是怎样练习的呢?您对体育怎么看的呢?”。酷爱体育、擅长搏击的柳午亭听到这样的问题,不禁会心一笑,说:“这可问到我的饭碗里面了呀。”柳午亭不禁侃侃而谈,从古到今,由中及外,把德国之孙棠(注一)、日本之嘉纳(注二)的事迹大致介绍了一番,并强调他们都是以羸弱之身通过练心强体成为一代大师的,这事迹让毛泽东深为震撼。最后,柳午亭先生说:“体育与青春是相通的。青春不在年岁,而在于体魄、在于精神、在于永无止息地奋斗。体育也是这样的。”听了这一席话,毛泽东和开智、开慧的眼眸里都闪现出了熠熠生辉的火花,毛泽东更有灵犀会通、醍醐灌顶之感。 ,相谈甚欢毛泽东与恩师杨昌济的故事 1913年,一个在国外游学9年的读书人回到了故乡湖南长沙。这个人的回乡,引起了当时湖南教育界的重视。之所以叫游学,是因为这个读书人,不只在一个国家留学,而是在几个国家考察学习。具体来说,包括日本、英国、德国、瑞士等,时间前后达9年,先后修习回到哲学、伦理学、教育学,这样的人自然学识渊博。当时的湖南省督军兼省长谭延闿听说他回来后,下帖邀请他担任省教育司长。按说,书一读完,不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进行面试,什么程序都免了,马上就可以担任一个省的教育司长,这是天大的好事呀。但让谭省长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请帖被读书人拒绝了。莫非这人是当代庄子,莫非这人是当世的隐士?正在大家迷惑不解的时候,这个人却接受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张校长的聘请,出任该校的教师。 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拒绝教育司长的高位,选择到一所师范学校去作普通的老师呢? 这个人名叫杨昌济,字怀中。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呢?我们看一则杨昌济的日记。他在《达化斋日记》里记载:“今日之事,当从底下做起,当与大多数国民为友,凡军人官僚政客,不当与之为缘。不当迎合恶社会,当创造新社会,当筑室于磐石之上,不当筑室于沙土之上也。吾辈救世惟赖此一枝笔;改革思想,提倡真理;要耐清苦,耐寂寞。”原来,为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杨昌济决心投身教育,为中国的新生培养人才。为了表白心志,他写了一副对联,叫“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意思是:像陶渊明那样心游太古,绝意黑暗政治,远避名利世俗,潜心投入到教育、学术活动中去;要培养出栋梁之才来支撑起祖国的“长天”。 那么,这位雄心勃勃的学者,实现了他栽种大木的理想了吗?在他的学生中,有没有以后成为国家的柱石呢? 杨老师的学生很多,其中优秀学生就有: 蔡和森: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工人运动领袖,1931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向警予:中共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妇女部长,烈士 萧子升:《民报》总编辑、中法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委员兼农学院院长 何叔衡: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13、1914年就读于一师。 最有名的是毛泽东了。 在1915年4月的日记中,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出身、经历,专门作过一段详尽的记载: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