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评课稿.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王淑华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 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 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 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 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 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 “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 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开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 母怎样表示?”这一设问创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 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 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 基础上有所进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思维起步: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两组题, A 组: B 组 (3+2)×4 3×4+2×4 2×(11﹢9) 2×11﹢2×9 20×5+4 × 5 (20+4)× 5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 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3+2)× 4,与 3×4+2×4,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 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3、在教学重点内容时:重组教学资源,没有用教材中“植树问 题”,原因是“植树问题”的情境在学习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 合律时都用了,而且学生在前面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 树活动?此时再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为了充分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留有空。特意设计问题:“学校购 买校服,,每件上衣 35 元,每条裤子 25 元,买这样的 3 套校服一 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 不同的算式,(35+25)×3  35×3+25×3 。此时出示三道思考 问题: 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 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 字相同。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套校服的价钱,再求三套校服 的价钱。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三件上衣的价钱、三件裤子的价钱, 再求它们的和。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 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 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稍难 的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因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 开发,是一个自我的认识、实践、加工、改造和积累的复杂的内化 过程,旁人是无法替代的。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 例、对比、归纳,一步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 但这只是一部分学生发现、找到。教师运用课件演示拉动的方法形 象地演示,引导学生叙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乘法分配律中, 有一个重点词语“分别”学生往往理解不透,不能正确地分配,在这 节课中,老师估计到这个难点,特别是课件出示字母表示时,(a+ b)×c=a×c+b×c,龚老师用醒目的箭头,突出对 c 的强调,由于学 生受到了这种训练,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能很准确的找到 c ,正确应用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 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 ①“连一连”四组小题,一方面为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程 度,题目简洁,开门见山,另一方面为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 ,题型以模仿为主,不随意拔高,增加难度。使全体学生都能做对 。 “判断正误”四组小题,为了解学生知识面的深度,从概念 的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用算式的形式去命题。 “填一填”四组小题,为了解学生掌握的灵活程度,题目改 变表现形式。 “思维拓展”题有三个目的,为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力,题目要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解学生知识的迁移 能力,题目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题型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间的 互动合作精神,题目必须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完成。 5、以温馨“问题”,促使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 ,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你有什么好方法帮 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的分配律”?与文本对话时,“谈谈你从书本 获得的知识”等温馨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获取。教师在 评价时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教师 进行激励:“你真行!”;如果答错了,教师鼓励:

文档评论(0)

xiaoluping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