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立克次体
第一节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一、流行性斑疹伤寒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
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
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全身感染症状严重、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热、剧烈头痛、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一)概述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普氏立克次体属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革兰染色阴性。
可在鸡胚卵黄囊及组织中繁殖。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引起发热,但无明显阴囊红肿,以此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体相鉴别。
病原体的化学组成及代谢产物有蛋白质、糖、脂肪、磷脂、DNA、RNA、多种酶类及内毒素样物质。其胞壁的脂多糖有内毒素样作用。
主要有两种抗原:一是可溶性耐热型特异性抗原,为群特异性抗原,可与斑疹伤寒以外的立克次体病相鉴别;二是不耐热型颗粒性抗原,具有种特异性,可用来区分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地方性斑疹伤寒。
普氏立克次体耐冷不耐热,56℃ 30分钟或37℃ 5~7小时即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较敏感。但对干燥有抵抗力,干燥虱粪中可存活数月。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热退后数日患者的血液中均有病原体存在,病程第1周传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
传播途径: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持久免疫力。少数患者因免疫力不足偶尔可再次感染或体内潜伏的立克次体再度繁殖引起复发。
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与人虱密切相关,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的冬春季节。战争、灾荒及卫生条件不良易引起流行。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及变态反应。
病理:基本病变是小血管炎,典型病理变化是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所形成的斑疹伤寒结节。这种增生性、血栓坏死性血管炎可分布全身各组织器官。多见于皮肤、心肌、中枢神经系统。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1. 发热:体温于1~2日内达39~40℃,呈稽留热型,少数呈不规则或弛张热型,可伴寒战。高热持续2~3周后,于3~4天体温迅速降至正常。伴全身毒血症症状。
2. 皮疹:约90%以上患者有皮疹,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在病程第4~5日出现皮疹。先见于躯干、很快蔓延至四肢,数小时至1日内遍及全身。严重者手掌及足底均可见到,但面部无皮疹,下肢较少。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病早期有剧烈头痛,伴头晕、耳鸣及听力减退。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也加剧,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嗜睡。四肢僵硬、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等。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典型斑疹伤寒
4. 其他:肝脾大 约90%患者出现脾大;心血管系统 血压偏低,严重者可休克。部分中毒重者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有少数患者发生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肾功能衰竭。
全身中毒症状轻,但全身酸痛,头痛仍较明显。
热程短,约持续7~14日,平均8~9日,体温一般39℃左右,可呈驰张热。
皮疹少,胸腹部出现少量充血性皮疹,1~2天即消退。
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兴奋、烦燥、谵妄、听力减退等均少见。
肝、脾肿大少见。
传染病学(第9版)
临床表现:轻型斑疹伤寒
又称Brill-Zinsser病,是指初次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因复发所引起的疾病,多呈轻型表现。我国很少见。
初次感染后,部分患者病原体可长期潜伏体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外科手术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其再度繁殖而引起复发。
其特点是:①病程短,约7~10日;②发热不规则,病情轻;③皮疹稀少或无皮疹;④外斐试验常为阴性或低效价,但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且效价很高。
传染病学(第9版)
临床表现:复发型斑疹伤寒
1. 血、尿常规
2. 血清学检查
(1)外斐反应
(2)立克次体凝集反应
(3)补体结合试验
(4)间接血凝试验
(5)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传染病学(第9版)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 核酸检测
4. 病原体分离
肺炎、心肌炎、中耳炎及腮腺炎,可并发感染性精神病及指、趾端坏疽,现已少见。
传染病学(第9版)
并发症
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斑疹伤寒流行或1个月内去过流行区,多发生在冬、春季,患者身上或衣服上常有体虱存在;
临床表现:出现发热、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外斐反应血清OX19菌株凝集效价大于1︰160或效价逐渐升高即可诊断。有条件也可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普氏立克次体抗体及核酸检测等其他检测。
传染病学(第9版)
(七)诊断
其他立克次体病 恙虫病患者恙螨叮咬处可有结痂和淋巴结肿大,变形杆菌OXK凝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