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的任务与风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指挥家的任务与风格   指挥家一站上指挥台, 面对著由上百位演奏者组成的交响乐团, 俨然有君临天下的威风。乐师们乃至于所有的观众目光都集中在他的手势上。此时他操纵著这个至高无上的音乐媒体: 一个现代交响乐团。因为这是一组指挥无法亲自一一演练的乐器, 他必须凭藉著高超的沟通语法, 让乐团发出他心目中理想的乐音。 在排练一部即将演出的作品之前, 指挥自己得先对乐谱了解的滚瓜烂熟。他对乐曲的分句、力度的平衡必须完全了若指掌。换句话说,他一定得先精确的判定这部作品应当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何形成整体, 以及如何将乐谱上的音符转为动人的激情。 演奏家们顷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 有些指挥在步入指挥家行列之前, 正是以乐器演奏开展自己的音乐生涯, 有的甚至能出色的演奏多种乐器。无论其出身如何, 一旦作为指挥, 就必须熟悉总谱以及所有乐器分谱, 以便向全体团员做出明晰精确并使其信服的提示。他还必须对作品细节与整体结构交待得一清二楚, 引导团员采用最恰当的方式来演出这部作品。 指挥大师们对乐团的驾驭有绝对权威。有些人甚至采用某种近乎恐怖的手段; 有些人则是靠魅力与说服力。而一些著名的大师则是自身建立起一种令人肃然尊崇的敬畏, 以其无匹的专业素养及对作品的深刻洞察力来感染团员。 指挥不可能都是一个模子压出来的。有些指挥, 如塞尔 (Georg Szell)对待乐师十分粗暴, 拿架作势, 蛮不讲理。有的如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感情外露, 作品一有起伏, 便歇斯底里做出夸张的手势。有的很奇怪, 像伯恩斯坦的一位老师莱纳(Fritz Reiner)就只用指挥棒做出极细微的动作, 以至背对的观众怀疑他已老僧入定。有的指挥离不开指挥棒, 有的却从来不用。有的嗜谱如命, 有的全凭记忆。许多人以眼神传达旨意, 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指挥时却永远双目紧闭。 指挥的任务在于透过团员把抽象的音符转化为具体乐音。这就不光是操作指挥棒或手势好坏问题。指挥常会告诉别人: 用指挥棒打拍子的基本技巧很容易学会, 但交流概念的能力却是难上加难。就像调油彩一般, 指挥必须能控制每声部的音色、音量, 使整体声音达到平衡。 有的指挥, 如朱里尼 (Carlo-Maria Julini),下意识地强调低音乐器, 诸如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巴松管, 于是它们的音色深沉厚重。有的指挥要求尽可能的透明, 还有的则创造出类似管风琴的共鸣厚度。速度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预备拍: 指挥在起拍的关键时刻所酝酿的气氛可使各声部准确且整齐的切入, 使作者的情绪可一鼓作气地宣泄而出。一个看似可以一笔带过、实则会导致强烈决定意义的拍子, 会给音乐带来决定性音色。有的指挥则每逢高潮都加以强调, 有的指挥听凭紧张气氛自然浮现; 另一些指挥则认为必需有意识的控制才能创造出紧张度。 乐团个性与作品特性是鱼与熊掌两难。指挥塑造的声音越明显, 音色越凸显指挥或乐团的独特色彩, 作品风格的掌握可能就相对的越困难。无论是 Stokowski之于费城管弦, 或者 Kussevitzky之于波士顿交响, 还是 Karajan之于柏林爱乐, 过去、现在和未来莫不如此。指挥与乐团之间长期合作关系所形成的特色, 也许适于表现某个时代的音乐风格, 换了另一个时期可就说不定了。很少有那个指挥或乐团有能力表现所有乐派的风格。 当前有个很大的问题 (或者说是老大师凋零后的现在才产生的问题),我们偏爱的巴洛克和早期古典乐派的演奏风格, 是以拥有现代乐器和演奏习性的乐团来表现, 而不是以那些熟娴于十九世纪传统演奏方式的人来表现。现在年轻一代的指挥家面临令人困惑的任务: 学习一长串等著他们诠释的作品风格, 从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派、捷克和俄罗斯等国民乐派, 到无调性音乐和现代乐派。老实说, 如果他们没能兼顾每个乐派, 我们也不应太过苛求。须知神如 Toscanini者, 也很少指挥莫札特的歌剧。他承认在这方面自己才力不济。 Karajan指挥布鲁克纳的作品可谓完美无憾, 但他的莫札特和海顿就很难令人恭维。此外在拜鲁特音乐节上, 人们当然也不会推选红透半边天的Gardiner或是 Harnoncourt去上演节目的。 前代指挥大师都各有特色, 难以仿效。有人抱怨今日乐坛后继无人, 一代不如一代, 但我本人相信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因为当今已经涌现真正优秀, 甚至是伟大的指挥家。只要细心聆听他们在音乐厅与歌剧院的演出, 以及他们录制的唱片便可印证这一点。 仅凭唱片来判断指挥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演奏家们多次指出, 一张唱片只记录了多次演出中的其中一场!!而音乐演奏中的差异可说是千变万化, 不可能有两次演出是完全一样的。对指挥家而言, 乐团成员、音乐厅音响、一时的情绪等等, 仅是诸多

文档评论(0)

lf198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