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隐士.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隐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是出尘拔俗之姿,鹤发童颜之貌,他们通达天地人间玄机,知晓宇宙阴阳变化。林泉听鹤,抚琴煮茶,明月清风,吟啸徐行。或通养生道术,或藏济世雄才……例如《三国演义》里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大汉天子》里的东方朔。 隐士,是中国古代文化里稀罕独特的群体。那么到底什么是隐士?隐士为何要隐遁江湖而不积极入世?本文将揭开隐士神秘的面纱,解析隐士们的心态。 孔子见老子 何为“隐士”? 先说什么是“士”。 士,在中国古代属于“四民”(士、农、工、商四种阶层/群体)之一。士,通常指有一定才能、技艺者,即能以专业知识、技能谋生的人。 士可以分为三种: 文士,或者叫儒士。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他们能以知识、思想、言辨方面的能力作为职业。古代以笔墨文章教书育人的,从事政治策略等智力劳动的,依靠辩论话术纵横捭阖的……都可以归为文士。“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一千个人对权威说“yes”,不如一个文弱的士人对权威提出质疑和批评。士,士精神,在现代中国仍然具有极大的价值。 武士,具有武力、武勇的人。《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即武士。武士不同于正式编制的职业军人,而是一种自由职业者。他们以个人具备的格斗搏杀技能,勇敢无畏的精神,替雇主或者朋友解决问题,比如战国时代的聂政、荆轲等。“士为知己者死”,武士当然也算得上“士”。战国墨家门人,有很多“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侠士。 技士,掌握一定的手工、机械等方面技艺的人,也可以称为“士”。墨家成员很多手工业者,实际上也就是古代的“科技人才”。总体来说,“士”普遍具有专业技能,且几乎都是“自由民。少数“士”可能会有固定雇主,但精神上普遍比较自由超拔,普遍都能积极入世——即在主流社会中积极生活。 隐士,是指区别于主流社会,隐藏于市井、陋巷、山野、僻地(“江湖”)的“士”。隐士大多是知识阶层,也就是说隐士主要是文士。 隐士既然具有知识和智慧,为什么他们甘愿出世而不积极入世呢? 襄阳水镜庄 为何要当隐士? 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居于主流,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一个人应该通过积极、精进、系统的学习,获得才干和技艺,成为一个品德和才能没有什么缺陷的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在封建社会里,才能之士要能人尽其才,必须找到一个“明主”——好的老板。 儒家又讲: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德行不错,懂得亲爱百姓,尊重贤能有才的人,那这样的国家就是值得自己辅助的;如果领导人品行不佳(不仁),对贤明的才士不敬(无礼),则不值得费心辅佐,不如寄情山水当个隐者。 隐士隐居的动机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蓄力待时,择机而动的。 这类隐士,将“隐”当成一个不断深入学习并等待时机的过程,他们隐居的时候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经典,自我省察,研判形势——所谓仰观俯察,法于天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他们“隐”,主要是充电积累,同时等待合适的入世时机。 这类隐士,历史上最著名的是身为渭水钓叟时的姜子牙和躬耕隆中的诸葛亮,他们心怀安民济世的雄才大略,希望风云际会之时辅助德行良好能尊重自己的“明主”成就一番大业,自己能尽情施展才学有所作为。他们一定要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才放弃隐士生活,即要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老板”(主公)和有广阔前景的平台。这种“隐”是积极的“隐”,这种隐士胸怀大志腹有良策,即使在不遇的时候,也绝不会无所事事消极抑郁,而是坚持学习、思考、实践。 看破人世浮华,阅尽人世沧桑,转而追求生命内在质量的。 这种隐士,入世时往往已有成就,但最终发现生命中有更重要更值得追求的东西,转而追求生命的内在价值。北宋的张伯端博学多才,当过数十年官吏,一日突然醒悟到刀笔生涯的虚妄,看破了人世的利禄功名,一把火烧掉了自己任上的各种公文案卷,结果以“火烧文书”罪被发配岭南。之后张伯端浪迹江湖,求仙学道,最后著成丹经经典《悟真篇》。“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只求利禄荣名显,不觉形容暗悴枯”……张伯端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了悟到自身生命的可贵,即使满腹经纶也算不得上是大丈夫。可悲世人为了功名利禄尔虞我诈,却让自己形容憔悴心灵煎熬,为什么不能超脱名利物欲,转向对内在生命的关注呢? 张伯端这类隐士,实际上是生命科学和生命审美的探索者。这种隐士,在西方也有写《瓦尔登湖》的梭罗。 如果说第一种隐士是以隐为进的“儒隐”,那么第二种隐士可以说是“道隐”。中国的隐士的确大多崇尚道家思想,或者有深厚的道学根底,包括一生积极进取的诸葛亮,其学识智慧当中,也有很多道家思想给予的营养。 3.因为无奈和被迫归隐的。 这类隐士,有的是为了“政治避难”,有的是难容于职场(官场)。前两种隐士是主动的选择,而这两种隐士往往是在被动的选择。“隐士”于他们往往是一个临时身份,风险解除问题解决后他们往往会回归主流社会,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