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石阡县第二初级中学 九年级语文学科 复习目标 1 .明确中考考点 2 .探究答题方法 3 .提升答题能力 《鱼我所欲也》 ( 2010 年铜仁市中考) 《出师表》 ( 2011 年铜仁市中考) 《愚公移山》 ( 2012 年铜仁市中考) 《核舟记》 ( 2013 年铜仁市中考) 《陈涉世家》 ( 2014 年铜仁市中考) 《醉翁亭记》 ( 2015 年铜仁市中考) 《鱼我所欲也》与《出师表》 ( 2016 铜仁市中考) 《口技》 ( 2017 年铜仁市中考) 1 .理解 (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 .分析综合 (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3. 鉴赏评价 (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考什么 ? 考什么?我要明白 (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4 )筛选文中的信息。 ( 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言 文 考点概括 题目设计及分数配置:( 15 分) 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3 分) 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3 分) 13. 筛选文中的信息。 ( 3 分) 1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6 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 项是( D ) A. 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 B. 众妙毕备 毕:全,都 C. 几欲先走 走:跑 D. 满坐寂然 坐:坐下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虚报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得到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的意义和用法。 怎么考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筹:喝酒用的酒杯 ( 酒杯和酒令) C .佳木秀而繁阴 佳木:好的树木 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记述 考查知识点: 1 、通假字 2 、词的古今义 3 、一词多义字 4 、词的活用 5 、特殊句式 虚词考查及其形式 1.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C ) A. 群响毕 绝 哀转久 绝 B. 两 股 战战 屠自后断其 股 C. 撤屏视 之 公将鼓 之 D. 于 厅事之东北角 搜 于 国中三日三夜 2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所欲有甚 于 生者 三顾臣 于 草庐之中 B. 今为妻妾 之 奉为之 受任于败军 之 际 C. 由是则可 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 先帝不 以 臣卑鄙 D. 呼尔 而 与之 由是则生 而 有不用也 常用虚词及用法:于、以、之、 其、而 ...... (一) “ 于 ” 字的用法: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未尝 不叹息痛惜于桓、灵也。(《出师表》)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 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二) “ 以 ” 字的用法: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 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 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 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 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 家》) (三) “ 之 ” 字的用法: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 其材,鸣之而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