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司法中适用.pdf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司法中适用.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 吴静 2012-05-18 09:34:37 来源:《法律适用》 2009 年第 11 期 有一句著名法谚: “法不强人所难”,即法律不能要求人们实施不可能实施 的行为,也不能禁止人们实施不可避免的行为。 期待可能性理论就是以此为法理 基础,上升到刑法理论层面而形成的。 在我国,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受到法学 界和法律实务界广泛关注的同时, 也引发了颇多争议。 争议焦点之一就是能否将 该理论运用到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在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有一些引起 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如:王斌余杀人案、受虐女性杀夫案、安乐死案等。这些 案件有类似之处, 即行为人虽然实施了刑法中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但同时其主观 意志原因和客观方面存在值得同情的因素。 此类案件的审判面临情理与法律产生 冲突的问题,往往引起社会各界很大争议。 {1} 笔者认为,针对司法审判实践中此类疑难问题, 有必要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及 其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结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的前提 下,有选择性地引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理念, 有助于解决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疑难 问题,更好地发挥刑法的作用。 期待可能性就其外延而言,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期待可能性, 是指仅 从行为时的外部情况考虑,期待行为人不为犯罪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的可能 性。广义的期待可能性, 是指从实施行为时内部和外部的一切情况考虑, 期待行 为人不为犯罪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的可能性, 包括责任能力、 故意或过失以及 狭义的期待可能性。 {2} 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关键分歧在于:行为人在行为时 的内部情况是否是期待可能性的形成原因和判断要素。而这里的“内部情况”, 是指行为人行为时的年龄、 心理和生理机能状况, 以及行为人行为时的主观方面 内容(故意、过失、动机和目的等);“外部情况”,是指行为人行为时异常的 客观情况。 对此笔者认为, 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起源演进和实际意义来讲, 适用 该理论时应将其理解为狭义的涵义。 期待可能性理论源于 1897 年德意志帝国法院所作的“癖马案”判例。 {3} 该判例公布后, 在刑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引起巨大反响。 后来,经过不断阐 发和运用,其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影响日益广泛。在德、日及我国台湾等大陆法 系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理论里, 期待可能性逐渐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日本曾有多个 著名判例渗透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思想,如第五柏岛丸事件、被告虚伪陈述案、 白木屋失火案、神兵队事件等等。 {4}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形成, 对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重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期 待可能性理论与规范责任论是一种表里关系”, {5} 以期待可能性理论为核心的 规范责任论对刑事责任的追究作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 因而可以看成是一种通过 限制国家刑罚权而保障被告人权利的刑法理论。 {6} 按照这种理论,若按照现实 的行为条件不存在选择的可能性, 行为人除采取违法行为之外别无任何选择的余 地,则为无期待可能性, 行为人不应因为这种唯一的选择而受到谴责和制裁,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