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韩流的定义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
法,它最早出现于围棋界,原意为韩国流,简称韩流是谐音于 “寒
流”,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前五年,围棋韩国流盛行一时,
在国际大赛上频频夺冠,因此被当时的围棋界称 “韩流”。之后又被
引用到足球和音乐娱乐领域,暗指中国的音 乐和电视剧处于被动
地位。进入 21 世纪以来,“韩流”这两个汉字频频出现在韩国的媒体
上。一些报刊甚至刊登连载文章,介绍 “韩流”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
区的流行情况,并且认为“韩国经济的出路就在韩流之中”。“韩流”
现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借“韩流”
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 “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
桥梁。
2.韩流文化在中国流行的几个特点:
(1)来势猛而且持续时间相对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50多年里,先后有多种境外文
化在中国内地流行过。20世纪50、60年代是苏联文化,当时苏联的歌
曲和电影对中国观众和读者确实影响巨大,但那是以官方的意识形态
工具强行推进的,随着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交恶,苏联文化对中国的
影响随之式微。
70年代末开始了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先是日本影视对中国的影
响,接着是港台影视对中国的影响,日本影视和港台影视对中国观众
的影响地位到90年代中期被韩流影视所取代。欧美影视文化当然也对
中国观众产生过很大影响,而且是相对持久的,但都没像韩国文化产
品这样来势汹涌,在中国形成所谓“潮”和“流”。
据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调查,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
83.12%的人喜欢“韩剧”。在问到你最喜欢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影视时,
有54.55%的人选择了 “韩剧”。从90年代中期到目前,“韩流”在中
国持续升温,热了十几年时间,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有这种影响
力是比较稀奇的。
(2)“韩流”几乎得到中国内地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喜爱。
客观地 ,对 “韩流”文化最着迷的是中国大城市具有一定经济
实力和文化素质的青年人,其中多半是高中生和低年级的大学生。他
们穿韩国青年爱穿的流行服装,听韩国歌曲,看韩国最新的电影,像
韩国青年那样化妆、做发型。他们喜爱的 “韩剧”是青春偶像爱情剧。
家庭主妇尤其是中老年妇女比较喜欢集数较长的系列韩国电视
剧。这种韩剧突出家庭伦理。从风行于中国内地多个电视频道的 “韩
剧”中,这些女观众会在泪水涟涟的同时,发现老祖宗的儒教伦理穿
越了时空隧道在东邻继承和保存尚好,在文化上认同的刹那,产生了
心灵的震撼与反省。男性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比较喜欢韩国的历史
片、战争片,如《明成皇后》、《大长今》《太极旗飘扬》。
(3)中韩经济关系发展与韩流文化流行同步。
中国有句流行语叫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说的是借助文化的
影响发展经济。“韩流”文化带动了中韩两国经济关系的全面发展。
“韩流”引发了韩国向中国的资金流(投资)、物流 (商品贸易)。资金
流。
自从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韩国对华投资的增长速度十分迅
猛。据中国方面统计资料,1992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额仅为1.19亿美
元,到2004年达到62.2亿美元,年均增幅36.78%,大大高于其他国
家同期在中国投资10.87%的增长幅度。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已经
成为韩国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韩国资本在中国吸引外资中所占地
位也直线上升。
物流 (双边贸易):1992年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仅为53亿美元。但
到了2005年,就达到了1119亿美元,是建交时的2l 倍,年均增长率
为27%。这样高的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在国际贸易史上确实少见。中国
是韩国商品的最大出口市场,对华出口占韩国出口总额的19.1%,因
此,韩国将中国视为最大贸易伙伴国。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韩双边贸
易中,中国处于严重的逆差状态。在2004年,中方逆差达300亿美元,
几乎等于我国这一年外贸的总顺差额。从中不难看到,中国市场对韩
国多么重要。这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韩流”。
3、“韩流”盛行于中国的原因
毋需讳言,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交往长河中,中韩两国并非没有
过宿怨,在结束不久的冷战时期,两国更是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系
和阵营。那么,中国国民为何容易接受 “韩流”? “韩流”文化为何
能迅速成功登陆中国?换句话说,让两国的战场变市场的终极因素是
什么?鉴于从影视艺术、演员水平乃至市场营销等角度研究 “韩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