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金马寺简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官渡金马寺简介 官渡金马寺简介 官渡金马寺简介 金马寺简介 金马寺历史回顾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知道,金马寺就是昆明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早在东汉,金马山上就有最早的建筑——金马神祠。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蒙舍威成王加封金马山神为“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并命寺额“灵应寺”,这就是金马寺最早的文献记载。 之后金马寺虽然兴废更替,但就是香火终究绵延不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腊月二十三日于明军攻克昆明,金马寺毁于战火;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已毁五十七年的金马寺在黔国公沐晟,征南将军、都督沐昂的支持下,住持法坚与乡贤何仲渊,阮振主持修复了金马山灵应寺。据文史记载,修复后的灵应寺建筑雄伟、金碧辉煌;金马山上依次建有:三门殿、两庑厢房、中殿、大雄宝殿、祖堂、斋堂、禅堂、方丈室、僧寮、三贤祠、占地面积宏大,跃居昆明八大名胜之一——金马朝晖。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于金马山灵应寺年久凋零,在住持兴成的操持下,云南巡抚陈永宾再次重修,并拨田地作为寺院永久香火田,寺院规模更胜于前,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官民人等襄助建成灵应寺塔。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庭平三藩之乱,金马寺毁于兵燹,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固山贝子彰泰施资,在云南布政使田启光,绥远将军、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的支持下,住持僧书定主持重建,恢复旧观。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昆明知县与云贵督标副将再次修葺。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61年)六营官兵新建神冀亭。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滇西杜文秀起义攻陷昆明,由于金马山地处入昆要道,寺院再次毁于兵祸,只遗至德殿与灵应塔尚存,云贵总督岑毓英布施白银五十两,用以修复古刹,由于资金不足,虽历经二十载的复建,终未完成旧貌只建成四殿三庑一亭及山门,金马山灵应寺由此凋零败落。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住持师训修葺。 从文献资料瞧,金马山灵应寺自蒙诏开山以来,虽然朝代更替,代有废兴,始终雄居昆明名胜古刹,据文献记载,旧时金马寺由三个部分组成,最古的就是金马神祠,其它二部份分别就是三贤祠与灵应寺,旧时建筑宏伟,古树参天,民国政府曾发布过保护金马山古树的政令。 金马山灵应寺虽然未复旧观,但在昆明地区的影响依然巨大,可惜 “文革”期间像毁僧散,只遗旧殿改为学校,1983年12月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政府公布金马山灵应寺的三太子殿、神骥亭与金马寺塔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马寺现状及恢复建设情况 2010年7月,官渡区委、区政府决定对金马寺建筑群进行恢复重建。一期工程于2010年9月20日前顺利完工。根据《宗教事务条例》规定,2011年4月,经请示官渡区人民政府同意,官渡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将金马寺委托官渡区佛教协会进行管理使用。 现存金马寺坐落金马片区,金马寺东临金马山,西临金马寺小学,南临金马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区,北临官渡区第二中学。占地面积狭小,建筑群落分为前后两进,每进平列二殿,二进四殿成平行排列,厢房五间由左至右平行,从而与配殿组成左右并列的两所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360平方米,寺后右方就是阿育王殿;左侧就是三太子殿,左侧院内建有神驹亭,阿育王殿后有砖塔一座,系十三层密檐式建筑,即明代灵应塔。

文档评论(0)

锦绣中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