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66 — 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 1966 — 1970 1971 — 1975 1976 — 1980 1981 — 1985 1986 — 1990 1990 社 会 总 产值 7.4 6.3 4.2 3.3 1.8 -2 国 民 收 入 7.8 5.7 4.3 3.2 1.0 -4 劳 动 生 产率 6.8 4.5 3.3 3.1 -3 尼基塔 · 谢尔盖耶维奇 · 赫鲁晓夫 ( 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 , 1894 年 4 月 17 日~ 1971 年 9 月 11 日 ) ,原苏联领导人。从 1953 年 9 月 7 日至 1964 年 10 月 14 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 议主席( 1958 年 --1964 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 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 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 引起震惊。 1971 年 9 月 11 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 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 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 名字。 有人说他是“ 鲁莽的改革家 ”。 材料 : 工业发展很快, 1913 年~ 1950 年增加 12 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 高了 40% , 1953 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 1913 年,而苏联人口比 1913 年增加了 20% 。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1956 年 11 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描述了当时农村的实 际情况和农民的迫切期望。信中写道:“ ……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 39 年,战争结束也有 11 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 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 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 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 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 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 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 院吧 —— 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 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 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 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 《苏共中央通报》, 1989 年第 6 期,第 148 — 149 页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提示: 肯定: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 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改变 了旧体制部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 否定: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 革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强调主观意志,急于 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探究: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 1 )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 2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 3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与里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 …… RUSSIA THE NEW DIRECTION 《时代》 1958 年度人物 俄国,(指苏联) 新的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但(他)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结 果 措 施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概况 没有根除斯大林体制弊端 理论、目标脱离实际 个人主观因素 虽有一定的成效,但最终失败 守 墓 人 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比例太偏(农、轻、重) 体制太僵(行政指令) 拿得太多(国家) 生活太苦(农民、工人) 个人主观因素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允许自留地 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