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pptVIP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手工业和商业:两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进步,丝织、造纸、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有显著发展。 元统一后,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商业经济的影响下,元朝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生产技术、垦田面积、水利兴修以及棉花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 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水陆交通发达,纸币广为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政治状况 鉴于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北宋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政治体制,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限制宰相权力。 在军事上,限制高级将领的兵权。 两宋王朝与西夏、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乱不断,边患问题十分严重。 同时,由于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社会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宋初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虽然取得一时之效,却最终导致政治弊端严重,国家积贫积弱。 元朝的统一,一方面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压迫。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把中国境内的人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如何缓解尖锐的民族矛盾,获得汉族民众的支持和认同,以巩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是元朝统治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元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多与此关联。 三、文化状况 宋朝时期,文化繁荣灿烂,风格独特鲜明,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达到了中华文化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一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为理学思潮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外,科学文化的进步,也促使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深入思考,成为理学思潮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宋元之际,传统的儒家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礼乐文明一度激烈冲突和对抗。 元朝建立后,中国各民族文化得到广泛交流与传播, 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游牧文化和中原文明逐渐走向调和与融会。 理学逐渐得到元朝统治者的认可,并最终被立为官学。 第二节 李觏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人。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少时家境衰落。进士不第,以教书为生。晚年由范仲淹推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晚年创办旴江书院,人称旴江先生。北宋庆历初,宋仁宗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革新派实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李觏的政治思想受此影响,力主改革, 富国强兵。其著述被后人编为《直讲李先生文集》,1981年中华书局汇集出版的《李觏集》最为完备。 一、天道观 天道观是李觏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说:“大哉乎乾之四德也,而先儒解诂未能显阐,是使天道不大明,君主无所法。若夫元以始物,亨以通物,利以宜物,贞以幹物,读《易》者能言之矣。” 鉴于当时“积弱积贫”的状况,为实现民富国强,李觏支持改革,强调“通变”“救弊”。 “道不以权,弗能济矣”。 二、义利统一观与王霸并用论 义利统一 李觏倡导义利统一、重视财利,提出了“焉有仁义而不利”的义利统一观。 李觏认为,历代儒家耻于言利欲,实际上,利欲是人们得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他进一步指出,就整个国家来看,财力是立国的根基。 在《富国策》中,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积弊,提出了“去十害,取十利”的具体主张,体现了他注重实效、力主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王霸并用 与义利统一观相对应,李觏提出了王霸并用的政治思想。他认为,王道与霸道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所谓王道,则有之矣,安天下也;所谓霸道,则有之矣,尊京师也。非粹与驳之谓也。” 三、通变救弊之策 李觏主张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政的弊端,及时调整统治方略和具体政策。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 第一,君主“自治”才能“治人”。 第二,君主应广开言路,兼听博纳。 第三,慎选官吏,驭臣以法。 四、均田安民、地尽国用的思想 李觏秉承传统的重民思想,强调安民、得民。他说: “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 为亿万人也。”君主的职责在于养民。 他主张采用周礼实行井田制,认为“井地立则田均, 田均则耕者得食,食足则蚕者得衣”,这样就能安民富国。 五、“强兵”之策 李觏认为,军队强大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 “国之于兵,犹鹰隼之于羽翼,虎豹之于爪牙也。羽翼不劲,鸷鸟不能以死尺鷃;爪牙不锐,猛兽不能以肉食。兵不强,圣人不能以制褐夫矣。” 因此,他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以强兵。 李觏提出了兵农合一的主张。 李觏还提出了具体的强兵之策。比如,实行军屯;又如,设置乡军;再如, 精选勇兵良将。 综上所述,李觏结合北宋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三节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王安石(1201—1086),北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