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金谷镇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docVIP

【应急预案】金谷镇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谷镇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我镇是台风、暴雨多发区,同时也是山洪灾害的多发区。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给人民生命带来的危害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福建省防洪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1.3编制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全面布置、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抗洪;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尽可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参加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 2、基本情况 2.1自然情况 2.1.1河流分布情况 我镇境内主要溪流有清溪、金谷溪两条,境内长达21km,流域面积为101km2;主要水利工程有小㈡型水库4座,山围塘7座。 2.1.2 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 2.1.2.1气象、水文 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1,日最高温38,日最低温度-2,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全年无霜期340天。 2.1.3 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等情况 2.1.3.1地形地貌 地势较为平缓,多丘陵、低山,平均海拔300米—400米。 2.1.3.2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 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分布于房前屋后、公路。 2.2 经济社会情况 2.2.1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全镇现有24个行政村,290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总人口50402万人。全镇土地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 2.2.2 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 2008年,全镇有耕地面积1109.7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11.5公顷,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98.2公顷,粮食总产量9220吨。全镇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90.28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130元。 2.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3.1 调查、收集区域内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区域山洪灾害类型及易发区,描述典型山洪灾害 2.3.1.1区域内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特定的地理特点和自然环境,使我镇的洪涝、滑坡、泥石流 等灾害频繁发生,暴雨、山洪灾害已成为制约我镇经济发展和社 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3.1.3典型山洪灾害描述 2006 年受台风“碧利斯”环流及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7 月15 日至17 日,我镇大范围强降大到暴雨,局地降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农田受淹,民房倒塌,山体滑坡,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损失。 2.3.2总结各类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降雨强度大是诱发滑坡产生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 (3)河道设障多,洪水渲泄不畅。部分群众水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违章违法作业。在河道中采砂,乱堆废弃物,阻塞河道;向河道中倾倒废渣、垃圾。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群众防灾、避险意识有待加强。大部分群众对山洪的危害性还认识不清,不够重视,汛期降雨期间警惕性不高,对房前屋后的山体没有进行定期检查,对汛期期间的天气变化关注不够等。 (2)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比较单一、落后。 (3)滑坡点量大面广。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们不合理的生活生产开发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经常发生滑坡,这些滑坡量大面广,涉及人口多,治理难度大。 3、危险区、安全区划分 3.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4、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指挥机构 各村应成立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1个应急抢险队(不少于10人)。 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个应急抢险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县防汛办备查。 4.2 职责和分工 4.2.1镇防汛指挥机构在县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