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 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 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知识与能力  回延安 教学设计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体会本诗的艺术特 色。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 教学目标 人民的思想感情。 朗读成诵,理解诗人在每节诗中运用“信天游”和夸张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等艺术手法所表达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 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动态修正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 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 安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 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 年 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 《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45 年,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 之、丁毅执笔。 三、文体链接 1.写作背景 贺敬之语:“1956 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 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 11 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 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 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 还流着眼泪。” 2.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 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 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 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 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魅力。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顿适当,把 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等感情。 2 .提问:本诗共五个章节 (即部分 ),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章 节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节: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节: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节: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 10 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五、课文精读 1.本诗是“回延安”,如果把“回”改成“去”“到”,表达效果有 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 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 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 种效果。 2.诗歌第一节,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1) 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 , 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 , 如 “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 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 果。 (2)省略号的运用 ,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 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 ,无法一一陈说 ,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 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 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课后 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 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 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巩固理解 1.第三节,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 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 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1)环境的烘托、渲染 ,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文档评论(0)

liushuix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